2024年初,如东县委一号文件正式发布,吹响了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号角。从广袤田野上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到农业项目的蓬勃发展,再到和美乡村的精心打造,回顾过去一年,如东正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乡村振兴的生动内涵。
筑牢粮食根基 土地焕发新活力
食为政首,粮稳天安。耕地,作为农业发展的根基,承载着如东乡村振兴的希望。过去一年,如东县粮食生产喜讯连连,实现“三增长”,并受到央视《新闻联播》关注,耕地保护水平全市第一,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1.47万亩。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关键举措,也是如东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秉持“建管用养结合”的理念,如东县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三年行动,量质并举打造“十百千”示范工程。在顾高桥村,这个曾经以传统农业为主、基础设施落后的经济薄弱村,如今正借着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项目的东风,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冬日里,项目现场机器轰鸣,村民们站在田埂上,眼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我们村好多年没做项目了,现在到处都是机械,可热闹了,以后肯定会越来越好。”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同样为如东县乡村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新店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是国家级试点项目,项目实施一年多来,通过回填沟塘造田、拆除田中房屋等措施,将零散的“小田”变成方正的“大田”,高低起伏的“巴掌田”变身“高产田”。如今,项目共建成连片高标田30块、1.02万亩,土地流转率达90%以上,为智慧化、无人化种田创造了有利条件。
项目引领发展 产业激发新动能
农业项目是乡村振兴的“压舱石”和“增长极”。如东县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建设,去年共实施31个项目,完成投资27.8亿元。曹埠镇成功入选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建设项目,“如意东方”入选全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名单。
在如东,各个镇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掘港街道以海唐春葡萄产业联盟为龙头,不断完善“精品果蔬”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全产业链;大豫镇获批实施南通市“菜篮子”工程绿色蔬菜保供基地项目,全力培育蔬菜产业,助力菜农增收和农业增效;南通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苴镇街道)的渔美康动保产品项目,将辐射带动如东乃至江苏沿海地区健康水产养殖产业发展。
“如意东方”品牌自2021年7月创建以来,聚焦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目标,通过构建“区域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推广机制,助力全县名特优产品“组团出海”。目前,品牌授权主体已达78家,授权产品超120个,累计销售额突破3亿元,切实推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如东蘘荷”“如东大米”“如东文蛤”等多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在“如意东方”品牌的带动下正逐步走出如东,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打造和美乡村 家园展现新风貌
乡村振兴,既要产业兴旺,也要生态宜居。厕所革命作为巩固拓展乡村振兴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关键一环,在如东县取得显著成效。丰利镇光荣村整村推进农村户厕改造提升项目,共改厕622户,村民桑乃兵对改造后的厕所赞不绝口:“以前,家里的厕所有很多苍蝇蚊子,现在干干净净,改造和使用过程中有什么问题,村里也会及时帮我们解决。”
2024年,如东围绕农村户厕改造、生活污水治理、水环境综合整治、生活垃圾治理等内容,大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全年完成农村改厕16559座,其中新建3726座、整改提升12833座,整体推进项目村23个。
近年来,如东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在示范村建设上创新,在村容村貌整治上建立长效机制。按照村庄有规划、住房有改善、设施有配套等方向,不断提升乡村品质。2024年,如东创成全省首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23个、省级绿美村庄3个。农村户厕改造、生态河道建设进度在省市领先,九洋河治理工程获评省中小河流幸福河道建设示范工程,空气环境质量保持全省领先,获评省级农村生活污水社会化治理示范区。
乡村振兴的蓝图已经绘就,展望未来,如东将继续深化“千万工程”经验的学习运用,不断创新农业发展模式,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探索智慧农业、绿色农业的发展路径,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持续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打造更多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让乡村成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