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

首页>地方频道>绍兴>社会

大众旅游时代的“绍兴之旅”

   自G20峰会之后,杭州各大景区相继被外地游客“攻陷”,峰会效应是首因,天堂气质与西湖口碑却是主因,《人民日报》曾刊发“天下从此重杭州”的评论,旅游升温率先得以印证。邻城绍兴是否能沾峰会效应之光,能否跻身环杭旅游大市,又该如何迎接来势可观的大众旅游时代?苦练内功与提档升级显得尤为重要。

  一、制约绍兴旅游提档升级的三个短板

  绍兴旅游业基础扎实,资源丰富,类型多样,特别是近年来镜湖、柯桥、诸暨等地陆续投入大型游乐项目,填补了“休闲游”的空白,改变了长期倚重“人文游”的单调格局,使旅游资源得以古今融合丰富多彩。目前,我市人文景观资源单体占全省四分之一,高级别旅游资源单体拥有量列全省第三,历史文化、山水风光、生态休闲等均有涵盖。家底丰厚是否可以高枕无忧?非也,事实上我市旅游业一直无法摆脱不温不火地尴尬,无法问鼎一线旅游城市,在诸多因素之中,三个短板制约明显。

  一是定位不明。资源太多亦成“负担”,景区虽好似无亮点,各大旅游项目均衡化推进的同时,往往湮没了一个城市旅游的主题与特色,导致旅游品牌与形象的淡化,概念无法确立,定位不明不白,最终会由中庸滑入平庸,好东西打不出好名头,优质资源换不来大市,这是一种主题不清之痛。在杭州看湖光山色,在横店观影视文化,在丽水可以绿谷养心,在舟山感受东海渔风,那么绍兴呢?一个鲁迅故里显然不足以诠释绍兴的全部,亦难留住游客的脚步,定位之短,吃亏不浅。

  二是优势不彰。拳头产品短缺,核心景区不多,或者说松散的旅游良品捏不成团,诸多旅游要素无法打包推出,以致深度游、全城游、体验游均难以突破,古镇压不倒乌镇,水景玩不过周庄,游乐搞不过宁波,人文斗不过杭城,遍地开花的后遗症是精品意识与产业优势不彰。

  三是规模不大。我市旅游业普遍呈散小状态,规模不大,容量不足,配套设施不全,迎接自驾游的硬件基础还有短板,产业链内缺少必要的整合与联动,缺少一个包容性、服务性、影响力、竞争力俱佳的旅游综合体。

  二、“整改扩”三要素齐头并进补短板

  在浙东旅游线上,绍兴处于一个“驿站式”的地位,需要向“港湾式”转变,引得来客,留得住人,扬得了名,这是“绍兴之旅”走出去的主攻方向,这需要“整、改、扩”三要素齐头并进,明确一条主线,扩大景区规模,融入更多要素,多元走向市场。

  一是主题游的脉络要清晰,即旅游的自我改良。“绍兴之旅”要进一步理顺思路明晰脉络,精确定位主打产品,明确城市旅游品牌,看山看水看古城,品酒赏戏阅名士,要突出主旨,厘清层次,在旅游推介与宣传上要有一条主线脉络,须有一个灵魂之作。否则,都是重点等于没有重点,没有主题无法撼动人心,绍兴之旅无法在长线游中串联并占据重要份额。

  二是大容量的景区应具备,即项目的扩容升级。面对大众旅游时代,我们的旅游接待功课显然还做得不够,停车场地紧缺,景区交通不便,配套的餐饮住宿不多,能把绍兴带回家的旅游纪念品市场留白更多,整个产业还不够精致与深耕,这不仅需要有大手笔的旅游新项目的投入,更需要致力于传统景区的扩容升级,以及景区联合体的打造,做好串珠的文章,加大后期的开发,打造具有较强接待能力与竞争软实力的大容量景区。

  三是多元化的要素需融合,即资源的整合互联。旅游不仅是看风景,更是一种体验,横店以梦幻谷的文艺夜演把一日游逼成了二日游,凤凰以夜游一条街让游客住了下来,一场G20峰会文艺晚会,让游客为夜西湖之美而癫狂,这都是通过要素整合达到产业链延伸的典范,也是以多种文化形式推动旅游发展的有益尝试。坐乌篷看社戏,走水路逛古镇,宿景区看演艺,穿夜巷购特产,甚至可以打造“印象西湖”的绍兴版,让更多的文化体验融入到旅游项目中去,让更多的文娱要素互联成特色与新品,把文化创意融入游程,以越文化激发游兴,使“全城游”与“全天游”得以更好融合。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7108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