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27日讯 “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夕阳是晚开的花,夕阳是陈年的酒……”跨进这个青瓦白墙的老台门,人们自然会想到这首歌。谁也记不清,这个位于绍兴县柯桥街道下市头社区的老台门,究竟有多“老”了。老台门里住着7对六七十岁的老人,风风雨雨半个多世纪,他们互相扶持,亲如一家,讲述着一个“最美夕阳红”的和谐故事。
多只热水袋“跑进”家里
老台门沿河而造,老人们沿河而居。老台门只有一个大门,7对老人每天进出这个大门,俨然如一家。记者来到这个名叫“方家汇3号”的老台门时,正是一个冬日的午后。“沈老师,午觉好起来哉,老台门来客人了。”67岁的茹文静一边朝东边的一间屋子喊着,一边笑着对记者说,“这老头子,每天午后都要小眯一会,我看这个点儿也该起来了。”
茹文静对沈老师的生活作息这么熟悉,但她并非沈老师的老伴。在这个台门里,谁的腰不太好,谁晚上不太容易睡着,或者谁家有哪几门亲戚,大家几乎都了如指掌。听到茹文静的喊声,沈老师出门来了。沈老师名叫沈金铨,今年74岁,1999年从语文教学的岗位退休,他的老伴施云珍,今年70岁。沈金铨博学多才,一般老台门有客来访,大家都会让他做“首席接待员”。
“咱们院子里住着7对老人,你瞧,茹文静和老伴王庆余就在我们隔壁,王解余是我们老台门最‘年轻’的,61岁,今年5月刚退休,他老伴叫高爱仙。我们这里年龄最大的是林德兴老爷子,79岁,老伴毛爱爱也74岁了。稽官尧今年63岁,老伴叫沈阿彩,住在最靠老台门大门的那户人家姓鲍……”说起老台门的人和事,沈金铨如数家珍。“高奶奶,你身体不好,医生让你多休养,你怎么不听话的呢?”正和记者说着话,沈金铨突然边说边跨着大步,朝对面的一个老奶奶走去。他一脸“生气”地拿过老奶奶手中的一盆青菜,递给老伴施云珍,让她帮忙洗。老奶奶名叫章杏英,夫家姓高,大家都叫她高奶奶。高奶奶今年76岁,心脏不太好,左邻右舍都很照顾她。高奶奶笑着对记者说:“沈老师是个热心人啊,他们夫妇很照顾我,老台门里的邻居们对我都很好。”记者得知,这些天天气冷了,但高奶奶舍不得用热水冲热水袋,左邻右舍都知道她的“脾气”。细心的施云珍、沈阿彩和高爱仙等几个老姐妹,几乎每天都不约而同地冲好热水袋,偷偷塞到高奶奶的被子里,放在藤椅上,甚至连卫生间也放上了。起初,不知情的高奶奶在屋子里翻出了三四只热水袋,心头一阵激动,眼睛湿润了。
米缸空了,邻居抢着送米
7年前,67岁的王庆余老人不幸中风,手脚不便,生活很难自理,老伴茹文静曾患小儿麻痹症,活动也不太方便。这对老人是老台门的重点“保护对象”。沈金铨一有空就会拉着妻子,到王庆余家打扫卫生,还会时不时地替他们烧一顿可口的饭菜。今年8月初,王庆余坐在自家门口,给儿子打电话:“周末的时候过来,顺便给我背一袋米回来,咱家的米快没了。”谁知,王庆余的电话被沈金铨和王解余听到了,他们不约而同到附近超市背了一袋米回来。“老王,今天超市搞活动,买一袋米送一袋,我家吃不了两袋,和你们家分分吧。”沈金铨刚把一袋米放在王庆余脚边,随后王解余也背着米回来了。王庆余一眼就看懂了他们的“心思”,开玩笑说:“看来今天超市真的搞优惠呢,你们都去背米了。”这一天,王庆余家多了两袋米,晚上他又给儿子打电话:“儿子啊,别送米来了,老台门的老伙伴都抢着照顾你爸妈呢,福气好啊,你就放心吧。”
“儿女们都各自成家,我们年纪大了,住在老台门里,互相照应着,日子过得很安心,也不用儿女们担心。每逢周末,是老台门最热闹的日子,儿女们都回来了,院子里聚着30多个人,非常热闹。”沈金铨说,“孩子们都很羡慕我们呢,都说等老了以后,也要住到老台门里来,继续延续‘老台门的和谐故事’。”
采访时,老台门里的人没到齐,但老人们还是请记者给他们拍了一张“全家福”。照片上大家幸福的笑容,足够让我们体会到:最美不过夕阳红。
编后
远亲不如近邻。老台门里温馨的一幕幕,让人好羡慕。数十年前,像照片里这样的笑容,像他们那样的邻里亲情,在古城星罗棋布的台门里几乎随处可见。但当台门渐渐成为历史,邻里情被厚厚的高墙阻隔,“老绍兴”们魂牵梦绕的台门情结也永远定格在了记忆里。
老台门的昨天很美好,老台门的今天更温暖。生活在柯桥这个老台门里的10多位老人,用“原生态”的纯朴之美,演绎出如诗如画般的和谐邻里情。它就像寒冬里绽放的腊梅,沁香四溢。
其实,我们大可不必抱怨“时空”淡化了现代人的邻里情,“只要心中有他人”,每一声亲切的问候,每一份细小的呵护,每一次真诚的沟通,都能架起心灵间的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