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22日讯 尉锋今年66岁,本可颐养天年,但他仍一天到晚在研究新型环保建材。
他几乎每天5时不到就到绍兴城郊的“新科”公司实验室研究,一直到晚上10时才回家。至今,他发明的隔热保温承重砖、高强度石膏等12个项目,获得国家专利。
他研究的课题,多是废弃物如何利用。比如热电厂废弃的石膏,经他研制成高强度的石膏后,可用于镶牙做模型。他说:“废物利用是一举两得的事。因此,我对这个研究有超乎寻常的兴趣。”
让人意外的是,他只读过小学,今天的成就,源自他的勤奋。他每天的研究都记在本子上,日积月累,“研究本”已有高高的一大叠。
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埋头在实验室里,脸成了“大花脸”。原来,他双手沾上了研究用的粉末,擦脸时不经意粘了上去。
由于研究中经常接触一些有害物质,他后颈上有一块显眼的红斑,奇痒难耐。去年去上海住院治疗,至今还没痊愈。
实验室木架上,错落放着各种用不同材料和工艺制作的砖头,形状各异。这是保温承重砖。制这种砖有个技术难题,保温了就不能承重,承重了难以保温,他攻克了这个国内外技术瓶颈。这项技术获得了省科技进步大奖,还奖了100万元钱。当时,许多专家非常惊讶:这个技术难题竟然被他这个“土专家”攻克了。
熟悉他的人,都说他搞科研近乎痴狂。春节,他除了大年初一去乡下看望老娘,其余时间带上粽子、年糕,躲进厂里,关了手机,闭门研究。他的车上也经常放着杂七杂八的研究材料。
今年,他主要研究用河道污泥、桩基泥浆制成砖的项目。说起这个项目,他激情澎湃:“现在省里提出要清理河道,清理河道就要挖污泥,挖出的污泥可是个大数目,如何处理是个大问题。同时,现在建筑工地很多,打桩基时涌出来的泥浆处理也是个难题,不少人将泥浆偷排在河里,污染了河道。因此,必须给污泥和泥浆找一条废物利用的出路。虽说现在已有人用河污泥制砖,但河泥制砖时仅用10%左右,其余还得用田泥。”他的目标是研制以污泥、泥浆为“主食”的“升级版”建筑砖。
他告诉记者,河道污泥、桩基泥浆含水量达80%左右,制砖有两个难题:一是泥水难分离;二是易开裂。
为了解绍兴各地的泥浆成分,他去城区、袍江、柯岩、陶堰等地取样,然后去杭州的大专院校化验。
由于他不是“官方”人员,取样时常常遇阻,只得递香烟说好话。有次取样时,他的脚掌被泥浆下面的钉头刺破,鲜血直流。还有一次更狼狈,他滑进了泥浆池,爬出来成了泥人,只得脱了衣裤,穿一条短裤,光着上身驾车回家。
他的“折腾”遭到家人强烈反对,只有读初中的外孙女说:“外公做变废为宝的研究,是对社会有益的,应该支持。”休息天,外孙女还会做他的助手。谈起这外孙女,他笑得眼睛眯成了缝:“这外孙女是我的知音啊。”
前不久,尉锋用污泥和泥浆制成的“升级版”砖已面世。他的砖表面细腻密致,又有很好的承受能力,而且用的材料大部分是河道污泥和泥浆。同时,他用两种废泥做成了自保温节能砖,用这砖打墙,外墙不需再用其他材料保温。日前,省科技厅干部专程考察了他的“升级版”砖,对他的制砖技术表示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