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

首页>地方频道>绍兴>社会

新昌版鲁班复活南京阅江楼

  浙江在线10月31日讯 10月24日上午10点,六朝古都南京秋高气爽。位于南京狮子山的阅江楼上游人如织,一位长者登上阅江楼,端祥着这里的一砖一瓦,脸上写满了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

  他叫王六千,新昌人。10多年前,他曾担任阅江楼建设工程的项目经理兼技术负责人,这座楼就是在他的指导下建造的。此楼的建成开放,结束了600年来阅江楼“有记无楼”的遗憾。

  阅江楼是王六千最为得意的作品之一。杭州龚自珍纪念馆,绍兴柯岩风景区普照寺,泰州望海楼,威海华夏城等国内古建筑群,都出自王六千的手笔。

  乡村木匠无师自通

  今年68岁的王六千,出生于新昌县梅渚镇定坂村。

  初中毕业时,王六千面临着人生第一次选择。“那时农村孩子的出路是很少的,不是继续升学就是在家务农。”王六千说,按照当时自己的家庭条件,继续升学显然是不可能的。

  旧时新昌农村有一种传统,男孩长大后如果没有继续升学,父母就会让他学习一门手艺,以便以后吃穿不愁。

  “要学手艺首先要拜师。”王六千说,按照当时新昌的规矩,跟师傅学艺要3年,在这3年里师傅一般不给工钱只管饭。

  王六千想到了一个折中的方法,就是一边在家务农,一边自学木匠手艺。

  于是,王六千开始研究家里的木质家具,有时候去邻居家串门,也要盯着人家的家具画图并将图纸带回家,然后开始动手做。

  那时材料很金贵,只能允许一次性做成功,所以王六千做的时候要特别上心。

  通过自学木工,王六千竟然琢磨出了其中的奥妙。很快,他的木工手艺得到了村民们的认可,手头的活儿也多了起来。在和其他木工师傅的交流中,王六千的进步更快了。

  没过几年,王六千成了远近闻名的木匠师傅,定坂村附近村民都争着邀请他做家具。不少村民都争相将自己的孩子送到王六千门下学习木工手艺,没有跟过师傅的王六千成了许多人的师傅。

  遭人白眼奋发图强

  王六千原本以为他会一辈子走街串巷当木工师傅,但是一次偶然的机会让王六千的生活出现了变化。

  1984年夏天的一天,王六千正忙着在邻村干木工活,接到一个徒孙打来的求助电话。当时,这位徒孙在杭州灵隐寺帮忙干古建筑修理的木工活,需要一批手艺精湛的木工师傅,所以只好向师公求助。

  “这也许是一个不错的发展机会。”王六千心想。于是,很少出远门的王六千和手下的几个徒弟简单地整理行李赶赴灵隐寺。

  虽然已经做了多年木工,但对于古建筑修理,王六千依然是个外行。起初,王六千和他的徒弟们都摸不到门道。为此遭到了别人白眼。“你们这些新昌来的木工师傅连‘二级半’都不如。”一位负责施工的主管当时如此评价他们。

  “当时普工为四级,一般技术人员为五级,最高为六级。”王六千说,言外之意他们连一个普工都不如。

  有作为才会有地位。王六千和他的徒弟们很快意识到,只有提高自己的技能才能在杭州生存发展。

  在接下去的施工中,王六千和他的徒弟们一边虚心向老师傅请教,一边自己用心琢磨学习看施工图。

  他们的技术进步很快,到第二个月时,王六千的手艺达到了六级。

  渐渐地,王六千所带领的团队得到了认可,其本人也被人赏识。“一旦单位有一个进杭的户口指标,这个指标一定要留给王六千。”当时主管部门要想方设法留住他。

  南京留下得意之作

  1986年,新昌县园林建筑工程公司成立,新昌方面也有意邀请王六千加盟。“人总是有感情的,要为家乡作点贡献。”王六千回到了新昌。

  王六千回到新昌后,接手的第一个工程是杭州龚自珍纪念馆的修缮工程。龚自珍纪念馆位于杭州城东马坡巷16号小米园内,建于清末,属中式宅院。

  “由于年久失修,加之周围建筑群抬高,该纪念馆整体低于周边建筑85厘米。”王六千说,当时对方要求不能落架整体提高,这样一来就对施工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王六千合理设计施工方案,如期完工,得到了杭州市文管部门领导的一致好评。

  凭借着努力和智慧,王六千在园林建筑工程市场崭露头角,不少公司指定要他担任工程项目经理。

  南京阅江楼工程是王六千一生最为得意的作品之一。

  阅江楼与武汉黄鹤楼、湖南岳阳楼、南昌滕王阁合称为江南四大名楼。

  1374年春(明洪武七年),明太祖朱元璋决定在京都(今南京)狮子山建一楼阁,亲自命名为阅江楼并撰写《阅江楼记》,又命众文臣职事每人写一篇《阅江楼记》,大学士宋濂所写一文最佳,后入选《古文观止》。但建楼所用地基平砥完工后,突然决定停建。

  600年来,阅江楼一直有记无楼。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杜顺宝为修建阅江楼倾注了许多心血。从1994年开始设计几易其稿,到1997年才最终定稿。

  1998年,阅江楼要施工了,杜顺宝第一个想到的人就是王六千。就在一年前,在绍兴柯岩风景区普照寺工程中,杜顺宝遇到了王六千,对他印象深刻:“王六千这个人木工功底好,能准确领会图纸的意图,自己也会动脑筋。”

  1998年5月,王六千成为阅江楼工程项目经理兼技术总负责人。

  “这个工程主体是全混凝土仿木结构,具有很大的挑战。”王六千说,比如像混凝土与木梁、窗档之间的接合,就是一个技术难题。王六千一边向国内同行讨教,一边自己用心琢磨,一个个难题迎刃而解。

  2001年,阅江楼建成并对外开放,结束了600年来“有记无楼”的历史。

  最大的梦想是传承

  现在,68岁的王六千已经退休了,但他依然忙碌于古建筑的工程设计施工。

  “没办法,许多单位都邀请我当技术顾问,既然当了顾问,就得负责任。”王六千说,一有时间,他就去工地上转转,这样心里才踏实。

  如今,王六千最大的梦想就是希望自己的技术能够传承下去。

  “古建筑工程技术实践性很强,除了需要理论知识外,还要有深厚的木工基础。”王六千说,时下能够静下心来学习木工的年轻人不多了,他很担心能否找到对这项技术有兴趣又肯用心的年轻人。

  除了张罗着收徒,王六千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情要做。“让自己的技术传承下去,除了收学徒外,就是将自己30多年来在古建筑施工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写成一本关于传统工程建筑方面的书,让中国的古建筑技艺发扬光大。”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7334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