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05日讯 从9月15日开始,新昌县巧英乡莒根村对农村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如今,一个多月过去了,莒根村能否克服“源头难分类”的困境,真正做到垃圾分类处理?昨天记者再次来到这个小山村一探究竟。
记颜色分清怎么倒垃圾
不管是城市垃圾分类处理还是农村垃圾分类,首先要面对的是“源头分类”,这也是其中最难的一部分。莒根村能否破解?
昨天,莒根村村民刘杏金带着3岁的孙子到分类垃圾房倒垃圾。一老一小,老的提着装有地面垃圾的畚斗,小的提着装有厨房垃圾的小垃圾桶,分别倒进了不同的垃圾桶。“小孩子学得很快,现在已经知道把垃圾分开放了。”刘阿姨告诉记者。
村民梁美春将两只小垃圾桶放在房子门口,两只小桶里分别装了不同的垃圾。
“丝瓜皮、土豆皮、嫩花生壳这些是厨房垃圾,要倒在绿色的垃圾桶里。”村民董水娟说,自己识字不多,但是靠记垃圾桶的颜色记住了怎么倒垃圾。
“以前总是用塑料袋装着去扔垃圾,现在连塑料袋也不装了。”村民吕碧霞曾在宁波干过几年保姆,对垃圾分类并不陌生,她知道塑料袋本身也会污染环境,所以觉得用桶分类的方法挺好。
“垃圾分类处理一个多月时间,大多数村民在家里清理垃圾时就先分类了。”村支书金忠秀表示。
依然有倒错垃圾的情况
垃圾分类处理一个多月时间,虽然村民们都觉得这样做挺不错,但在分类上依然存在不足之处。
昨天,记者走近一个垃圾分类房,随手打开写有“不可回收垃圾”的垃圾桶,发现上面混合着一些厨房垃圾。
“有时候晚上去倒垃圾,看不清桶里倒的是什么,倒错的时候也有。”董阿姨说,一些不识字的村民是靠着看垃圾桶原先的垃圾种类倒垃圾的,一到晚上就容易弄错。
“倒厨房垃圾时,有人喜欢在外面装个塑料袋。”村民金杏涛是莒根村的一名专职保洁员。垃圾分类后,村里公开招聘了两名专职保洁员。老金告诉记者,太阳能垃圾房无法处理塑料袋,所以在装运垃圾时少不得挑出其中的垃圾袋。
专职保洁员老金和老俞每天早上打扫村庄,清运一次垃圾,将不可回收垃圾运到垃圾池。他们发现,村民们倒错垃圾的情况依然存在。“碰到了就跟他们说一说要怎么分。”老金表示。
对于这个问题,莒根村村干部们表示,以后他们将加强宣传,保证村民们分类正确。
村民们希望能坚持下去
“垃圾分开倒会不会太麻烦?”在采访中,记者始终好奇村民们如何克服长久以来养成的随意倒垃圾的习惯。
“不麻烦,不麻烦。”聚在一起聊天的几位阿姨说。
“村民们的卫生习惯本来也不错。”村委主任徐孝江显然觉得卫生习惯不会成为阻力,相反会成为一种动力。
徐孝江给记者举了个例子,2011年,为了门前屋后的整洁,村里买了一批垃圾桶,每排房子前面放两只,要求村民要将家里的垃圾倒进垃圾桶。结果,村民们做得特别好,有时候即使是一点泥土灰,村民们也会扫起来,倒进垃圾桶。
垃圾分类处理也让村民们得到了更好的环境。“分类后苍蝇蚊子少了。”村民刘阿姨家离原来的垃圾池不过四五十米远,一到夏天,家里苍蝇蚊子特别多。垃圾分类处理后,容易滋生苍蝇蚊子的厨房垃圾每天都能及时处理,苍蝇蚊子自然少了。
“以前经过垃圾池都需要捏着鼻子才能过,现在好多了。”董阿姨接口道。
“就算麻烦,但为了村里清爽一点,也是值得的。”村民金仕苗说,垃圾分类处理的做法很好,他唯一担心的是自己能不能分正确。
“分类后,村里清爽多了,希望垃圾分类能一直坚持下去。”村民们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