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飞达集团久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飞达集团”)生产线上,一套由普通员工改造的料槽头装置正引发蝴蝶效应——这个看似寻常的金属构件,通过延长12倍使用寿命、消除漏水隐患等创新,每年为企业节约综合成本约483万元。这仅是飞达集团“人才价值工程”的冰山一角,该企业通过系统性变革,实现员工从“被动执行者”到“主动创造者”的战略转型。
成立于1992年的飞达集团,历经30多年发展已成长为横跨五金工具、冶金重工等多元产业的跨国企业。面对全球产业链重构,集团以“人才与企业共生”为破题密钥,通过管理机制、技能培育、创新激励三维改革,让1800名员工从“流水线螺丝钉”蜕变为“价值创造主体”。
机制革新破除成长壁垒
“过去部门间推诿扯皮是常态,现在权责清单贴进每个车间。”飞达钻头公司常务副总张俊锋指着墙上的组织架构图介绍,公司积极推进管理创新,优化组织架构,明确各部门职责权限,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充分调动干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公司将原有12个部门精简合并至8个,建立了‘问题溯源-限时办结-绩效挂钩’的全链条责任体系,避免互相推诿,出现问题一查到底。”张俊锋说。同时,公司在落实薪酬方案时,推行动态薪酬模式,使技能考评优胜者月薪最高可获400元增幅,而考核不达标者轻则调岗,重则降级、辞退。
激励政策释放创新活力
“只有转型升级、开发新产品,确保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奇,才能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飞达集团董事长朱国平认为。
在占地60平方米的研究室里,李东方团队正在优化第二代料槽头装置。这位普通焊工的成名作,不仅将备件更换周期从半月延长至一年,更带动全集团掀起“微创新风暴”。
据飞达集团工会负责人刘须标介绍,集团积极开展技改创新活动,鼓励员工发挥自身聪明才智,只要在技改创新活动中能够降本增效,节能减排达到认可创造价值的,都给予一定比例的奖金,并择优参评优秀员工、劳模干部提升等。刘须标透露,近两年员工提交了将近68项技改方案,经过研究讨论及实际应用,有37项技改方案取得较好效果,累计为企业降本增效超过3000万元。
文化浸润打造职工幸福感
从篮球等传统体育项目到各类棋牌活动,飞达集团非常注重企业文化活动,每年的运动会涵盖20余项赛事,覆盖全年龄段员工,让职工施展多面才华,既强身健体,又劳逸相结,让职工有“家”的归属感。朱国平更是带头引领,编织起温情保障网——近5年,他个人捐赠超150万元,用于帮扶重大疾病员工家庭。
入职飞达集团20余年,现任集团品牌媒体发展部副主任贾剑对于公司对职工的关心关爱深有感触。2022年至2024年,贾剑母亲和妻子相继生病,巨大的手术治疗费用让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得知我的家庭境遇,董事长立即通过‘国平爱心基金’补助我们6000元,而且每年春节期间都来家里慰问,让我们全家人倍感温暖。”贾剑表示,在这样的企业工作,创新有舞台、成长有通道、困难有依靠。
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当下,“飞达模式”正显现出其独特的价值。这种职工与企业价值的同频共振,既破解了传统制造业用工荒的困局,更探索出人力资本增值的新路径,为产业升级提供了鲜活样本。(记者 朱浩 通讯员 陈雷 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