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经济圈

首页>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观察

江苏用好人才“第一资源” 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原标题:江苏用好人才“第一资源”优化产业结构

  建强“三支队伍”,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江苏制造业基础厚实,但产业结构偏传统、产品结构偏中间的特征较为突出。如何优化产业结构、拉平价值链“微笑曲线”,实现更多“高端嵌入”?

  全省新型工业化推进会议明确,建强企业家、科研人才、产业工人“三支队伍”。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用好人才“第一资源”,才能有效提升科教资源的转化率,才能将我省科教长板引向创新、植入产业,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发“三支队伍”的创新创造活力,才能将我省产业基础雄厚、科教资源丰富的“势能”转化为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强大“动能”。

  爱护企业家保护生产力

  江苏的企业家历来有情怀、有品格、有视野、有格局。近年来,一大批企业家坚守实业、精耕主业、办好企业、引领行业,为江苏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了贡献。1—10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4%。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5%。

  10月23日召开的江苏省新型工业化推进会议上,省委、省政府对“江苏省优秀企业”“江苏省优秀企业家”进行了表彰。

  “主动服务国家发展大局,是企业家应尽的责任。”红豆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周海江作为受表彰代表接受采访时表示,集团正大力实施“三自六化”战略,确保自身发展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通过狠抓“自主创新、自主品牌、自主资本”和“数智化、绿色化、在线化、高端化、国际化、规范化”等战略,以自身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的不确定性。

  江苏民企,是支撑实体经济的“生力军”,也是转型发展的“先锋队”。据全国工商联统计,江苏营收总额达千亿级别的企业,在全国排名靠前。当下,我省40%以上的民营企业家进入“新老交替”阶段,以80后、90后为主体的新时代民营企业接班人、新一代青年创业者已经或正在登上商界舞台。如何顺利“传帮带”,鼓励民营企业加快构建现代企业制度?

  11月23日,我省举行江苏青年企业家培养“新动力”计划工作推进会。会上成立“新动力”计划导师团,为科技、金融支持单位授牌,并公布了深化实施青年企业家培养“新动力”计划实施意见,北京证券交易所、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布企业上市定向辅导计划和科技创新服务举措。据了解,本轮“新动力”计划将在全省遴选218名领军型、800名新锐型青年企业家,实行开放、动态的培育模式,着力建设一支适应江苏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青年企业家队伍。

  加强人才引育撬动科技创新

  江苏入选国家级人才数量占全国10%,这是我省产业发展的宝贵资源,也是新型工业化的“强引擎”。

  “江苏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和创新实力,担当着全国科技创新重要推动者和引领者的重任。”南京大学长江产经智库区域经济首席专家、南京大学经济学院产业经济学系主任吴福象说,从近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量、国拨经费数额、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入选者人次以及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入选人次等指标来看,江苏均位列前茅。

  江苏各地各展所能,全力打造创新创业者最向往的城市。常州市新北区当前打造的博士后工作站是引进高层次人才的高质量载体,新北区副区长、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章俊表示,将全力打造政策支持、平台支撑、引育并重、服务配套“四位一体”的博士后工作站,发动博士后工作站引才“引擎”,吸引更多“源头活水”坐上常州高新区的“引才专列”,让各类产业“人才蓄水池”持续扩容,实现产业链、技术链和人才链有机融合。“政策落地快、成色足,政府对我们提供24小时人才服务,让我没有后顾之忧。”江苏宏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赵善麒对常州高新区优化留才“生态圈”赞不绝口。作为国内第一位电力电子半导体器件博士,归国创业的赵善麒专注“中国芯”研发17载,目前,他所创办的宏微科技成为国内功率半导体器件行业领军企业之一。

  人是科研活动的主体,只有以人为本,加大对人才的激励力度,才能真正激发和释放科研队伍的创新活力。为了让科研人才“轻装上阵”,江苏实施《关于改革完善江苏省省级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实施意见》,将直接费用中各科目经费支出的调剂权直接下放给项目负责人,由其根据科研活动实际需要自主调剂,使科研经费的使用更为机动灵活,更加符合科研规律。为减轻科研人员的事务性负担,实施意见鼓励项目承担单位根据科研活动实际需要自主聘用科研财务助理,把科研人员从繁杂的财务报销等事务中解放出来。

  顺应产业和科技变革大势,江苏加强前沿探索和前瞻布局。不久前,江苏正式印发实施《江苏省加强基础研究行动方案》提出,到2035年,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比重达到9%左右,有力支撑江苏科技创新能力达到世界创新型国家和地区前列水平。一方面,江苏将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国家战略需求和我省发展实际,选树一批战略科学家,遴选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一批卓越工程师及青年人才;另一方面,面向“1650”产业体系,江苏将大力培养紧缺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鼓励人才扎根实体经济。

  深化“产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敢于创新,善于攻关。”这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天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第一烧结厂机修工段长孟凡挺对工作的要求,也是对他个人的真实写照。今年是他进厂的第20个年头,从一名普通钳工成长为首席技师,再到荣获全国钢铁工业劳动模范,他聚焦设备技改和创新攻关,带领团队累计先后拿下21项国家专利,其中仅“对生产线2号块筛分系统的技改”项目就实现年降成本570万元。

  培养“好工人”需要“好平台”。中天钢铁南通公司党群工作部部长强盛介绍,公司建立了技能与薪酬挂钩制度,在内部自主开展技能水平认证,设立从技工到高级技师、对应200—1200元层级的技能津贴,各个工种通过参与公司行业工种和通用工种的专业培训与考试,可实现收入与技能同步增长。同时,公司以QC活动项目、小改小革、技术创新活动为载体,解决现场实际问题,并借助大师工作室带动群体创新。

  当下,弘扬工匠精神、加快培育高素质产业工人,是构筑产业新优势、助推新型工业化的关键。如今,越来越多像孟凡挺一样的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近年来,江苏扎实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取得显著成果,目前全省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的比例达29.8%,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达32.8%,这两项数据均为全国领先。

  技能人才是产业工人的中坚力量,如何激发产业工人创新创造活力,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多作贡献?

  省总工会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围绕江苏“1650”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逐步建立起通过链主企业抓产业链,进而带动产业集群产改的“企链群”传导机制。发挥产业工会离产业工人最近、服务产业工人最直接的优势,大力推动县以下产业集群产改,打造产改示范行业。此外,以推动落实《江苏省集体协商条例》为抓手,深化产业工人薪酬激励机制改革,大力推广技术创新集体合同和“能级工资”制度,完善“技高者多得、多劳者多得”的收入分配政策。(王梦然 林杉)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776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