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端午假期第一天。几天前,铁路上海局在全国率先出台端午小长假旅客运输方案,6月7日至11日,长三角铁路预计发送旅客1500万人次。算下来,每天发送300万人次,相当于一座城市的人口在“流动”。
这已是长三角铁路运输的常态。截至去年底,长三角铁路运营里程已经超过1.43万公里,其中高铁运营里程逾7100公里,是全国密度最高的高铁网络。去年,长三角铁路运送旅客8.08亿人次。
轨道上的长三角密集织网,涉及宁波的工程接二连三。今年内,长三角铁路计划开通的7个项目中就有宁波枢纽庄桥至宁波段增建三四线工程,推进的32个重点续建项目中就有甬舟铁路等,预计完成基建投资超1400亿元,有望再创历史新高……
“网”的效益往往大于“线”,更强连接更能激活一个个“点”的乘数效应。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入“第二个五年”之际,无论交通、产业还是开放,宁波深度融入长三角的初心不变、热情不减。
“硬”联通与“软”协同
回到宁波“原点”。
国家发改委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将轨道上的长三角分为4个层次:以高铁为主干的国铁干线网、城际铁路网和市域铁路网,以及各城市轨道交通网。
其中,长三角的市域铁路和城际铁路是建设重点。
宁波率先破局——利用既有萧甬铁路富余运力,开行宁波至余姚城际(市域)列车。如此一来,既盘活了铁路存量,让“老线”发挥余热,又实现了城际增量,让干线更新提质。
很快,这一“宁波模式”两次被明确为全国示范推广项目,并在武汉、绍兴、台州等地被复制和推广。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国家铁路局、铁路总公司多次调研解剖这个“宁波模式”。
再后来,城际列车从余姚延伸至绍兴、从绍兴延伸至杭州。量变引发质变,“加法”变“乘法”。去年8月1日,杭绍甬城际列车开通运营,实现了宁波与杭州高铁、城市轨道等交通方式的无缝衔接,成为国内首条利用既有线改造、跨城市的城际公交列车。
当然,在更高起点上前行,也往往更早遇到问题和挑战。
杭绍甬城际列车在杭州、宁波乘车需预约,而在绍兴乘车无需预约。同一趟列车,为什么不同地点上车执行不同政策?
其实,杭绍甬城际列车的本质是宁波绍兴两地的市域(郊)列车贯通运行至杭州,实行公交化运营。杭甬两地由于站点客流量大,超过目前车站作业能力,需要通过预约有效控制客流;而绍兴融杭联甬,客流本就有所纾解,考虑到城际列车公交化开行目标,应尽可能简化旅客乘车步骤,预约乘车微信小程序未在钱清站、绍兴站、上虞站开通应用。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推进杭绍甬三地工作协同机制,统一标识、加密班次、加密站点、提高车站作业能力、优化票务系统,提升杭绍甬城际列车便民化水平。”运营单位宁波市城际铁路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说。
“包邮区”里“新成色”
面对问题不回避,整改问题不含糊。有这样的协同力与行动力,就不怕遭遇考验,亦对“第二个五年”有更强的信心。
对宁波而言,共谱长三角一体化新篇章,不仅在于硬件联通和机制协同,更在于整座城市方方面面的齐头并进。
今年4月,2024中国长三角新能源博览会在宁波举办。该博览会以“推动产业绿色发展 共创美好未来”为主题,集聚了全球100多家知名新能源全产业链品牌,展出产品涵盖氢能、光伏、太阳能、新能源汽车等众多领域,现场协议成交额逾10亿元。
长三角+新能源+宁波,几乎是一组“顺理成章”的搭配。
打开长三角“造车版图”,上海提供芯片、软件等组成汽车“大脑”,常州供应作为“心脏”的动力电池,宁波提供一体化压铸机塑造“身体”……从硬件到软件、从设计到生产,一辆新能源汽车可以在4小时车程内的“包邮区”完成。
产业链、供应链距离更短、长板更集中,交付周期更有保障,强化了“链主”的溢价能力。
去年,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量为341.78万辆,占全国总产量的36.2%。
这只是宁波融入长三角优势产业集群的“冰山一角”。
作为制造业“单项冠军之城”,今年是宁波称雄全国的第7年。随着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增至104个,宁波亦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突破100家的城市——“百冠之城”。
得益于科创资源互联互通,在融入长三角发展“大格局”中,宁波一方面坚持工业立市、制造强市战略,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主线,以新型工业化为引领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另一方面紧密配合、协同合作,不断推进锻长板、补短板、育新板,带动产业发展实现乘数效应,工业增加值从全国第10位跃升至第7位,占长三角比重从5.7%提升至6.6%。
“深水区”与“大视野”
“我们常说‘一带一路’,其实在长三角区域是‘两带一路’。它实际上是‘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的汇集点。”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王战说,从某种角度上讲,上海和宁波在长三角扮演的角色是对外开放的前沿重镇。这两座城市,都视开放为“最大优势”。
从全国范围来看,宁波有很多的“先行先试”。光是这几年,宁波就有出口信用保险保单融资、跨境电商出口前置仓监管新模式、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等。
宁波把握开放这一最大优势,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改革、带动大发展,充分利用好港口资源、发挥好开放优势,全面服务推动长三角率先构建新发展格局,擦亮长三角开放发展“金名片”。
6月5日至6日,2024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温州举行,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下称《行动计划》)。当长三角一体化进入2.0阶段,在浅水区能走的路基本已被蹚过,重点领域改革仍有不少“硬骨头”要啃。
对宁波来说,这无疑需要更大的视野与格局。只有这样,宁波锻强服务“国之大者”的硬核力量,才不会被窄化为一项项具体工作;也只有这样,宁波才不负“开放是宁波最大的优势”。
当前,这样的认知已在长三角形成共识。《行动计划》聚焦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加快完善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积极推进高层次协同开放、加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着力提升安全发展能力、率先探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六大方面,持续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从谋一域到谋全局,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高质量发展,新一轮的“乘法表”已经在手,宁波准备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