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首页>新闻频道>国内新闻>权威发布

多重目标约束下,中国改革如何实现“最优突破”?

  改革越是向纵深推进,越是会面临深层复杂考验,越是要讲求方式方法。

  中国的改革开放持续至今46年,从最初的“摸着石头过河”,以点上突破、基层探索带动全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始转向系统全面改革,再到今天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其对象、范围和领域持续拓宽;外部环境的持续变化,种种不确定性和风险挑战,亦对改革者的勇气、智慧和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六个坚持”,其中“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系统观念”,都突出强调了改革的重要方法论。这是对新征程上改革规律的深刻洞察,也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科学指引。

  更加强调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是今天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所需秉持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今天推进改革,很多方面设定了多重目标,也面临多重约束,更有种种“两难”甚至“多难”考验。何以在多重目标中把握动态平衡,在多重约束中实现最优突破,尤其要在系统性、协调性上下功夫,在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创造性上下功夫,在制度建设上下功夫。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要求,上海要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难啃的骨头,要发挥开路先锋、示范引领、突破攻坚作用。要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继续担纲“先锋”、创造样板,很重要的正是探索以更优方法解决难题、提供经验。尤其是要注重各项改革的关联性、举措的耦合性、时序的适配性,把握好经济与社会、市场与政府、活力与秩序、发展与安全的有机统一,高度重视各类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强协调配合,以最大程度凝聚同向合力、产生正向效应。

  改革有“破”有“立”,如何处理“破”与“立”的关系,是对改革者的重大考验,也直接影响改革成效。三中全会《决定》专门强调,改革要“总体谋划,破立并举、先立后破”。习近平总书记在5月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也特别强调,要注重先立后破,不能未立先破;相关地方、相关部门、相关领域要形成推进改革的合力,坚决防止和克服各行其是、相互掣肘。

  面对各项“两难”乃至“多难”考验,上述要求无疑道出了根本的原则。当下,是否处理好“破”与“立”的关系,各方是否“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是否自觉从改革全局出发考虑问题,释放清晰积极信号,坚决避免“合成谬误”,将直接影响基层改革落实的成效,影响市场和社会信心。

  对各级党员干部来说,攻坚克难、善作善成,要求着力提高破解裉节问题的能力本领,特别是要精准突出重点,精准把握问题,紧盯制约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卡点堵点问题、发展环境和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问题、有悖社会公平正义的焦点热点问题,精准果断直面解决,并探索长效机制,以“治本”的改革成果回应各界期许,增强发展动力,激发社会活力。

  (本文刊于7月22日《解放日报》,原题为《突出系统方法 善解复杂问题——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之三》)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538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