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

首页>地方频道>绍兴>文化

老绍兴的如银岁月

  鎏银的越地风情

  “绍兴制作和使用银饰品的历史十分久远。据史料记载,吴越归宋时,贡奉之物中,金银器皿颇多。2001年,从西湖雷峰塔地宫出土的吴越时期纯银鎏金塔、佛像等,代表了当时先进的工艺水平。”作为这场绍兴银饰品展的策展人,绍兴市文化馆非遗传承保护部主任肖梁对绍兴银楼业发展的这段历史进行了一番研究。

  据《绍兴文史资料》第四辑记载,绍兴是历史文化名城,又是富庶的鱼米之乡,所谓的“缙绅之家”为数不少,对饰品需求量较大,因此绍兴银楼业比较发达。清末民初,城内就有天成、易成、信成、宝成等几家大银楼,后又有同成、同泰丰以及元泰等多家中小银楼,有十五六户,均开设于大江桥至清泰桥一段的闹市区,并在城内大木桥建有首饰会馆,厅堂楼阁颇为富丽。

  在这些绍兴银楼中,天成银楼的历史最悠久,声誉最响。天成银楼创设于清光绪年间,地址就在利济桥脚。据说,该银楼当时的年销售量,金饰在万两以上,银饰在四万到五万两左右。

  “我曾祖父就是银匠师傅。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他在绍兴城里宝珠桥边开了一家陈氏银楼,采用的是前店后厂的模式。我的父亲也是工艺美术大师,他设计和制造的纯手工‘金银塔’,曾作为国礼远赠泰国国王。”戴葆庭钱币文化博物馆馆长陈宝祥是陈氏银楼的第四代传人,家里收藏了祖传的上百件精美银饰品。这次绍兴市文化馆举办银饰品展,他也拿出了一部分银饰品以供展示。

  “老底子绍兴人会在春节等阖家团聚的日子里拍全家福,拍照时他们往往会戴上压箱底的首饰。特别是小孩,大人会给他们戴上银锁。”绍兴老照片收藏家楼立伟,也提供了一组老照片,用来印证清末民初那种与银饰品密切相关的越地风情。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清末绍兴宝成银楼的清晰影像,也可以看到老绍兴人戴着银饰品的老照片。

  精美银器会“说话”

  精美的银饰品,承载着人们对于生活的美好愿望。在展出的这130余件银饰品中,最具绍兴特色的便是那挂在婴幼儿外套上叮当作响的银制“辟邪三件套”:银镜、关刀和篦梳。

  “这是绍兴老城区特有的一种传统民俗,主要是用来辟邪的。除了越城区,柯桥区、上虞区以及萧山一带都有这样的习俗。”在柯桥做面料生意的魏灿华喜爱银饰品收藏。这样的银制“辟邪三件套”,是他重点收藏的品类。

  “银镜,正面圆凸,常有斜刻錾工,题材多为花鸟,优美秀丽,偶尔也有文字或人物,背面则是辟邪八卦或十二生肖。关刀,一面斜刻花草,一面多为‘姜太公在此’之类的辟邪文字。篦梳,是用纯银打制的小篦梳,精致如普通梳子,甚至可以梳头,上面也有刻花或者模压纹饰。也有做得比较简陋的,没有梳齿,只是用模做出大概的形状。每件物品都带银链,由一个钩子串联起来。”魏灿华说,他花了五六年时间,共收藏了300多套。

  “从清末到现在,绍兴城里的孩子几乎都会挂这样的‘辟邪三件套’。我小时候戴过,我女儿小时候也戴过。”肖梁说,他看到这一件展品时,被勾起了满满的回忆。“小镜挡灾,关刀斩邪,用梳则顺,寓意着孩子可以平平安安生活,顺顺利利长大。每当家里有小孩出生时,奶奶或外婆都会拿出家里祖传的‘辟邪三件套’,或者新买上一套,挂在婴幼儿的外套上,叮当作响。”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鲁迅先生在小说《故乡》中,有这样一段对少年闰土的描述。这闰土脖子上的银项圈,就是闰土的父亲担心他长不大而给他戴上的。

  “你看,这张拍摄于1919年的渔家少年照片,他的脖子上就套着一个银项圈。”楼立伟说,他收藏的老照片里,就有那么一张与闰土原型十分相近的照片。

  此外,绍兴银饰品也体现着独特精湛的工艺。“展览中,我按照不同的功用,将这些银饰品分成钗光鬓影、长锁千秋、指腕光华、银制器具等板块,展出了簪、钗、长命锁、手镯、戒指等首饰,以及碗、勺、筷、杯、壶等生活用具。”肖梁说。

  “这些精美的银饰,好像会说话一样,用它多种多样的样式与图形纹饰,表达着不同的文化内涵,传达着人们对于祈福纳祥、生活美满的愿望。”魏灿华说,在他收藏的银饰品中,既可以看到蝙蝠、金鱼、龙凤、松鹤等吉祥图案,也可以看到五角星、英文字母等,记录着时代的变迁。

  老手艺需薪火相传

  “以前的银饰品,多是由银匠师傅手工制作的。有些比较精致的,甚至需要花上百天时间才能完成。”在魏灿华看来,如今银价并不高,他收藏这些老银饰品主要是看重其工艺。“老的东西让人越看越喜欢。现在的银饰品虽然也非常精美,但多是机器打模压制的,缺少了那种纯手工打造的生动和灵气。”

  60岁的锡器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吴浩梁,已经痴迷银饰品收藏多年。“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我就在绍兴做过金银加工生意。那时有顾客上门,要把老银饰品熔化了,加工成新样式,我看着可惜,就把它们买下来收藏。”在吴浩梁看来,这是一种自发的抢救性保护,老的手艺濒临失传,如果这些老银饰品也没了,就太可惜了。

  “父亲将一碗水摆在桌子上,让我们兄弟不停地用嘴吹气泡。气泡不能断,一看到气泡没了,父亲的手就拍在我的脑袋上……”时隔多年,陈氏银楼的第四代传人陈宝芳还常常会回想起当时随父学艺时的情景。当年被要求练这吹气的功夫,是因为金银饰品焊接靠的就是吹筒。现在有了高温焊枪,这些技术就越来越少有人知道了。

  “绍兴银饰品制作工艺复杂,主要有取材、设计、化银、铸料、成型、錾花、焊接、清洗、抛光、雕、刻等工序,不但要求技术人员掌握全面的金银饰品制作技艺,还需具备一定的书画、雕塑、钣金、钳工及设计技能。2012年,绍兴银饰品制作技艺被列入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肖梁说,浙江日月首饰集团有限公司目前是这个项目的保护单位。这次展览汇聚保护单位以及部分个人藏家收藏的绍兴银饰品精品,为的就是在展示贯通古今的绍兴银饰品的同时,带领观众探寻银饰品制作技艺的历史脉络,感受其独特精湛的工艺,触摸银饰品背后的岁月风霜与故事。

  “随着时代变迁,这些老银饰物包含的阶层、等级、富足等象征意义如今已不复存在,但并不意味着它们文化价值的消逝。”在肖梁看来,往事已矣,但美好流传,技艺和文化的传承仍在继续,并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记者 徐霞鸿)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7983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