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

首页>地方频道>绍兴>旅游

疏解高楼让2500多岁古城“变矮” 绍兴在下怎样的大棋

  绍兴古城正在“变矮”。

  庚子岁末,绍兴市解放北路35号,原绍兴市税务局与城管执法局办公楼,已基本完成拆除。这里是绍兴古城北入口,两楼拆除后,将进一步还原历史风貌。

  这已是继绍兴大厦、震元堂及老市府大院高楼之后,绍兴古城区范围内疏解的又一批高楼。疏解高楼的计划远不止于此:在纳入保护范围的绍兴古城内,包括王朝大酒店在内的多幢高楼都纳入了拆改论证范围。

  这座拥有2500多年建城史的名城,缘何下此决心疏解高楼?古城“变矮”背后,绍兴在下一盘怎样的大棋?

  让古城显山露水

  划定天际线科学疏解高楼

  “为让府山轮廓越来越清晰,老市府大院里的高楼带头‘变矮’。”站在胜利西路原市府大院前,绍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办公室(下称名城办)党工委委员黄夏峰说。

  原市府大院内有两栋高层建筑,高12层,目前已被削降到5层。这也是在高楼疏解计划中首个削减楼层的示范点。2020年底,降层后的两栋楼以气象博物馆的身份对外开放,与大院内其他建筑改造而来的绍兴名人馆、清廉馆等,共同为古城增添文化魅力。老市府大院改造的示范,赢得来自群众的认可。

  老市府大院内两栋12层高建筑削减到5层,改造成气象博物馆。这也是绍兴古城高楼疏解计划中首个削减楼层的建筑。 记者 孙良 摄

  府山、塔山、蕺山三山鼎峙以及纵横交错的水系,对于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绍兴古城来讲,是区别于国内其他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空间地理标志。

  古城内过高的现代建筑却挡住了这些山水重要的“外形”。这些高层建筑大多建于上世纪90年代。其中的一些建筑,除了过高,还与古城格局、风貌不相符。

  “一座优秀的历史文化名城应当能够保留各个时期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一些建筑。但是建筑的建设都应当在规划的前提下进行。”绍兴市文广旅游局文物处负责人马峰燕博士认为,古城保护利用过程中,要尽可能保护好与古城相关的文化遗产、历史风貌。

  “古城是绍兴的瑰宝。2020年初,‘千年古城’复兴计划被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对绍兴来说,要解答好这个课题,疏解高楼,让古城显山露水,是其中重要一环。”名城办主任徐觉民说。

  在长期的探索中,绍兴逐渐形成了有依据、可操作、能持续的古城保护模式,特别是在2013年划定了绍兴古城天际线的高度约束,让作为古城重要地理标志的府山、塔山、蕺山不被遮挡。

  2019年1月,经过反复论证,绍兴颁布了古城保护第一部地方法规《绍兴古城保护利用条例》(下称《条例》),其中明确规定:古城范围内现存不符合城市天际线、传统格局、历史风貌要求的建(构)筑物,应当根据古城保护相关规划逐步依法实施降层、改造或者拆除措施。

  2019年以来,随着法规的出台,名城办机构、古城保护基金每年制定古城保护利用项目清单的“四个一”体系相继建立,古城保护利用按下“快进键”。让古城“变矮”,成为绍兴全力推进古城利用保护的明显信号。

  与传播甚广的“削楼”说法相比,徐觉民更愿意用“疏解”一词。“疏解高楼行动并非一朝一夕能完成,也绝不是一碰到这个高度就立即拆。”他不希望“变矮”被误读,“这是一个依法依规、充分研究、量力渐行、有机更新的过程。每一幢高楼的拆与改,都会经过科学的研判分析,执行‘一楼一策’。”

  激活历史遗存

  取与舍背后的智慧

  打开绍兴地图,纳入古城保护范围的方圆9.09平方公里,形似一片树叶。

  “这片‘树叶’蕴含丰厚宝藏。通过科学保护利用古城,激活其历史遗存和文物资源,把绍兴打造成为令人向往的文化高地,是撬动绍兴新一轮发展的金钥匙。”绍兴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广旅游局局长何俊杰说。

  保护利用好这片树叶,取舍不易。

  胜利东路上,新华书店与王朝大酒店,高高耸立于书圣故里位置的主入口两侧。两栋建筑不仅挡住了展现古城最大历史街区书圣故里的视廊,也堵塞了入口空间,街区游览公共配套设施也亟待完善。

  2001年到现在,胜利东路上的新华书店作为城市的一个文化窗口,已缺少拓展空间。“要搬了,确实有许多舍不得。但古城保护利用关乎绍兴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是更大的文化考量,而书店也需要打造成为更加符合城市品质的现代文化设施,我们应该让位。”绍兴市新华书店办公室主任何晓烽说。

  如果新华书店的搬离,是服从城市发展、古城保护利用大局的选择;那么王朝大酒店的拆除,则更多是顺水推舟的结果。2016年4月,曾经辉煌一时的王朝大酒店因种种原因宣布倒闭,它不仅高,与毗邻的历史街区格格不入,且长时间闲置已失去本身的功能价值,如今已被政府征收。

  下阶段,两栋高楼将经过改造,恢复与历史街区融为一体的风貌。书圣故里南入口将从如今的弄堂口大小,变身成为“白墙黛瓦”、 肌理完整、设施齐全的游客接待中心,吸引接纳更多游客走过探花桥,去品读书圣故里这本活着的“书”。

  根据轻重缓急确定保护利用项目,再有拆改计划;或本就有拆迁计划,再考虑启动相关项目。“科学推进项目,是我们的原则。引入新的元素,让古城成为历史文化传承地、年轻时尚集聚地、宜居环境生活地,是我们的目标。”负责具体项目实施的绍兴市商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沈波说。

  自2019年《条例》颁布以来,已陆续启动基础性与实施类保护利用清单项目60多个。在“十四五”规划期间,绍兴古城保护利用总投资将达300多亿元,其中2021年将投入40亿元。

  沿着解放路主轴线,由北至南,正在推进中的古城项目群已经或即将次第展现新风貌:

  以考古为基,恢复阳明故居,结合黄酒博物馆、古越藏书楼等,打造主题型旅游综合体;

  改造书圣故里探花坊入口,提升蔡元培故居周边环境,展现古城传统风貌,展示中华优秀文化;

  古城北入口,正在修建城墙公园,竖立入城地标,无缝连接阳明故里与书圣故里;

  市府老大院区块,对既有建筑进行改造,植入文化要素,气象博物馆、绍兴名人馆、清廉馆陆续建成,北纬30°地理馆开工;

  八字桥历史街区,结合大运河与古桥文化,凸显水城原生态风貌,营造城市慢生活体验区;

  鲁迅故里完善旅游配套,再现鲁迅笔下水乡情景,升级“研学游”功能……

  更宜居更具文化吸引力

  主客共享的焕新之城

  “古城保护不仅要实现城的可持续发展,也要让原住民享受到红利。”绍兴市古城保护利用专家咨询委员会聘任专家屠剑虹如是说。这也是绍兴推动古城保护与利用坚守的理念。

  “三山万户巷盘曲,百桥千街水纵横”。古城自古有之的烟火味和人情味,在新时代的保护与利用中得到了更好的传承。

  沈艳家的老房子,就在书圣故里的萧山街上。近几年来,政府不仅为这里引入文商旅业态,还出资对街区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她家终于告别了马桶,还有了独立的卫生间、厨房。“保护和利用并行,让老街的生活今非昔比。”沈艳说。类似的旧城改造,也被包含在正在推进的古城保护利用项目中。

  书圣故里社区党委书记汤丽英,深深认同古城保护利用的原住民视角。“离开了生活在这里的人,古城就不是活的遗产。”她说,没有原住民居住和维护,很多建筑将会加速老化;没有景区开发、利用,环境秩序得不到提升,也没有更多的资源去保护。

  “古城复兴,要主客共享。要让游客更向往,就要把文化‘做厚’‘做活’。”何俊杰说。

  在古城项目群的推动下,古城国有博物馆群已建成气候,牵引民营博物馆建设将成为下个重点。

  被纳入保护范围的绍兴古城面积达9.09平方公里。 绍兴市名城办供图

  绍兴专门梳理了327位名人,调查标注了74处可以活化利用的名人故居,今后将逐步设置沉浸式文商旅结合的环节,寻求突破。

  由专家学者和50多名大学师生组成的绍兴故事团队,从民间收集筛选出第一批100个绍兴故事,做成短视频,下一步将做成二维码故事牌,让游客通过融媒体“把绍兴带回家”……

  一个更宜居的活态古城,正在传承世代赓续的民情风俗。一个更具文化吸引力的古城,正在向世界敞开怀抱。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2965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