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温州鹿城援藏相关做法入选2021年浙江和四川两个省份对口工作典型案例,并得到批示推广。近年来,鹿城区紧抓新一轮对口支援契机,深挖结对四川省壤塘县非遗资源,创新打造浙川文化产业园,通过“模式重构+融合创新”,将以壤巴拉唐卡传习所为代表的非遗文化“软实力”转化为脱贫奔康“硬支撑”,走出一条共同富裕的新路子。
画草图、勾墨线、涂颜色……走进浙川文化产业园非遗研究所的唐卡教室,当地青年们正埋头制作唐卡作品。市场售价不菲的唐卡作品,如今正与越来越多的壤塘人联系在一起,成为致富增收的手艺。立足于唐卡、藏香、雕刻、藏陶、裁缝等传统手工艺,集文化传习、职业培训、就业帮扶于一体的浙川文化产业园,如今日益成为壤塘当地的一个文化窗口、旅游必去打卡点。
而浙川文化产业园的兴建,离不开鹿城等地援助资金的注入。鹿城以现代农业、文化旅游和电商经济为突破口,强化信息沟通、企业对接、产品匹配,推动产业、技术、人才优势与壤塘特色资源优势相结合,已累计投入援建资金2850万元,产业园现已集聚非遗传习所47个,培育新增唐卡传承人5名,创收3000余万元。
产业园浓郁的传统文化精神和学员们优秀的艺术天分,也吸引了众多学者和艺术家共同探究。针对藏区农牧民子女文化素养缺乏的现状,鹿城联合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组织开展国画、书法、影视、设计等艺术领域的专业授课,同时创新推行学员补贴、销售分红等激励机制,在读学员在2到3年的学艺期间,月均能拿到500元的生活补助,学员作品成功销售后的收益,60%归学员所有,剩余40%纳入其余在读学员生活补贴及园区运营费用,全力免除学员家庭生活后顾之忧,让边远地区孩子的视野能够突破地理上的局限,也进一步提升了唐卡作品附加值。
产业园秉承着有教无类的原则,不放弃每一个有理想的青年。现在这里有400余名青年从事着非遗生产性保护、活态化传承工作,已带动800余位藏区青年实现就业,年人均增收超4000元。
在温州国际时尚文博会上,雪域高原的壤巴拉文化和温州瓯越文化千里相遇;鹿城文化馆原创舞蹈剧《阿坝来的小徒弟》接续斩获市级大赛二等奖……鹿城大力构建以壤巴拉非遗文化传习基地为中心,辐射上海、杭州、深圳、江西景德镇等20个地区的“一核多元”非遗传播体系,打造壤巴拉唐卡的创作模式,大力推动非遗文化与动漫、影视、瓷器、陶艺的有机融合,进一步实现壤巴拉唐卡由非遗“孤品”向非遗“名品”的蜕变。
目前,壤巴拉唐卡作品已相继被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刘海粟美术馆、浙江大学西溪美术馆、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等高端学府、馆所展出,传习所师生共同作品《三世佛》作为国礼被赠予葡萄牙总统,《喜一》《格萨尔王》等唐卡动漫作品开创了中国非遗动漫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