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样的新兴产业,就开展什么样的培训;有什么样的支柱产业,就设置什么样的专业;有什么样的企业难题,就建立什么样的平台。”
在温州,有这样一所高职院校,以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全面服务地方产业为办学使命。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的35个专业全部贴近温州优势特色产业而设——这里是“中国汽摩配之都”,学校设有汽摩零部件制造汽车电子技术专业;这里是“中国鞋都”,学校设有鞋类设计与工艺专业;这里是“中国泵阀之乡”,学校设有阀门设计与制造专业……
温州市市长张耕这样为学校点赞:从这里,看到了温州智能制造产业的新“火种”。
今天,本报刊发以温职院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发展为样本的深度调查,希冀对全省职业教育工作者有所启迪。我省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聚力建设区域创新平台和载体,其中一条是“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形成创新共同体。”打造创新共同体,离不开能够大批量培养能工巧匠的职业教育。当前,浙江经济正加速迈向中高端,浙江制造不仅要有高端的技术装备,更需要大批与之相适应的能工巧匠,只有积极发展和提升职业教育,“人口红利”才能变成“人才红利”,工匠精神才能成为新时期浙江精神的重要内涵,浙江经济转型升级才会直挂云帆济沧海。
三则新闻,最能说明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与温州地方经济发展的“融洽度”:
今年10月,温职院的温州产业科技众创空间被纳入科技部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众创空间,成为全省仅有的两所拥有国家级众创空间的高职院校之一;
今年7月,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首次发布“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强”榜单,评选标准是高职院校对学生、对地方、对行业企业发展的服务贡献,温职院入选其中;
今年4月,学校与温州市瓯海区合作共建温州设计学院,选址在省级特色小镇——时尚智造特色小镇,这是浙江省属高校直接参与特色小镇建设的首创之举。
解密新闻背后的故事,温州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谢志远提到了一个专业词汇——“立地式”,以企业真实项目为载体进行技术和产品开发,以新技术应用为创业项目导向。
“立地式”正是温州产业科技众创空间的特点。这幢位于温职院校内、总共6层的技术研创大楼,聚集着41个省市院级研发平台,已孵化企业14家,正在孵化企业41家。截至目前,它已为温州中小型民营企业提供技术研发580项,每年为企业增加产值超过2000万元。
“创业教育不是要让学生人人当老板,而是希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让学生具备一种潜质,当机会来临时,就能‘创’起来。”院长谢志远说。
创之雏:鹅黄色的小雏鸟钻出蛋壳,万物生长,它仰望着蓝天
从外观上看,温州产业科技众创空间就是温职院校园里的一幢6层的技术研创大楼,但它所蕴藏的创新活力却难以估量。温州市市长张耕在视察后就曾发出这样的感叹:“在这里,我看到了温州智能制造的新火种!”
众创空间内聚集着41个省市院级研发平台,还拥有校企共建的研发中心和产学研合作基地20家。近3年来,它一共申请专利1018项,授权专利600余项,转让专利123项,为温州中小型民营企业提供技术研发580项,每年为企业增加产值超过2000万元。
在省级研发平台——浙江省温州轻工机械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一间玻璃房内,21岁的鲍必辉正调试着他参与研发的四轴自动锁螺丝机,今年年初,这个脸上还挂着青春痘的小伙子和几个同学、老师一起创办了温州市贝佳福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现在,他们已经收到了第一笔订单:生产25台四轴自动锁螺丝机。
四轴自动锁螺丝机在去年温州市龙湾区举办的首届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第一名,随后吸引到 20万元资金注入,这正是贝佳福公司的启动资金。在贝佳福,鲍必辉和老师负责设备的开发、制图和设计,另外3个同学负责零件加工和装配,还有3个同学负责工业控制的软件,老师和学生的股份各占一半。相较于温州市其他众创空间每平方米30到40元的租金,温职院的众创空间给了这群年轻的创业者极大的扶持:场地租金全免,水电、物业也有优惠政策。
在温职院,尽管学生们的就业率在98%以上,但像鲍必辉这样选择自己创业的学生越来越多。
据统计,温职院众创空间目前有48支创业团队,创业人数102人,已孵化企业数14家,正孵化企业数41家。今年年初,温职院还以众创空间为依托成立了创业学院,学生在校的第3年即转入创业学院完成毕业设计,每个研发平台分别对接10名左右学生,毕业设计以企业真实的应用型需求为课题。
余胜东是贝佳福公司的主要合伙人之一。在来温职院任教前,他在苏州的爱默生公司做过多年项目工程师。在温职院,余胜东带领学生从事工业机器人的研发,多次在全国“挑战杯”和浙江省的创新创业大赛中获最高奖。
“我很看好高职学生从事新技术应用创业的前景。”鲍必辉的创业导师余胜东分析道,高职院校擅长的是把比较成熟的技术转化到企业应用中去,直接创造生产力。他也很认同“立地式”研发的理念。“创业如果不和新技术相结合就是无水之源、无米之炊,有技术依托的创业,才不会是空洞的创业。”
在众创空间的展示厅里,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创新创业的实物成果:能按颜色分类的自动纽扣颜色分拣机,能用对皮料进行快速精准激光雕刻的全自动皮料激光雕刻机,智能化的无线水阀控制系统,还有一条龙回收快递包装盒的废纸回收机……这些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的机械发明从来不会逃过天使投资人敏锐的嗅觉。以废纸回收机为例,吸引到的首轮风投就达2000万元。
创之翼:振翅高飞,风雨历练,天空一视同仁
上个月底,34岁的温州市申瓯通信设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万谦勇回温职院参加了一次校友聚会,会上,最让他们兴奋的话题就是如何寻找有市场潜力的大学生创业项目。有人还当场提议,不如大家一起成立一个资金池,一有看准的大学生创业项目就投下去。
2005年从温职院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的万谦勇,在校时就“分身有术”:一边当班长,一边参与党员活动中心和学生会事务,还经常到校外考察创业活动,但他的综合分总是全班第一。机会总是属于有准备的人。大学快毕业时,万谦勇入职申瓯,下车间做补焊工作,调入测试组默默学习,从不埋怨。没多久,公司传来消息:四川缺一个区域经理,公司员工都可以竞聘。万谦勇交出了一份25页的企划书,这是一份非常完整的市场开拓方案,主管领导翻看之后就基本确定——就他了,别人的企划书最多四五页。
十几年间,万谦勇印过的名片有十几种,用他自己的话说——多方尝试。他手上有人力资源管理师证、企业管理咨询师证、二级建造师证,还曾经跟着食堂阿姨去买过菜,跟着传达室保安站过岗,去温州的矮凳桥一带参加过电工培训……在他所有尝试的背后,都有一个一致的动机,那就是遇事能做出更快更准的判断。
“别人干不了的事情,你干得了,领导就会对你建立起一种深层次的信任。” 他曾经用了一年半的时间,为公司完成8000万元项目申报验收工作,拿到国家政策资金600多万元,这事让他觉得还值得拿来做一下例子。“企业里提倡的是‘狼性’精神,能给企业带来效益和利益的,就是老大。”
申瓯是一家有500名员工的中小型企业,温职院校友近60人,其中至少有 10个校友的年薪在30万元以上。但万谦勇说,最好不要提30万元年薪,很多校友的年收入都远不止30万元。“我们更愿意讲的是,我们在企业里有成长感,能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心态平和而快乐。”
申瓯目前有6个独立创业部门,2004年从温职院计算机应用与维护专业毕业的余卓星就是其中一个从事酒店软件开发的项目组负责人,酒店软件创业项目每年有稳定收益,作为持股人,他也获得了较高回报。
申瓯开始企业内部创业时,有个项目组刚好缺人,负责人找到余卓星。
“可能也是因为个人能力没那么强的缘故,我心态比较好,也比较喜欢合作。”余卓星说,有天分甚至称得上“天才”的人,他也见到过,但“天才”常常有个特点,就是难合作,而他比较擅长听取别人的意见,不会硬来。“由我来协调和统筹,结果会比较均衡。”
在外界看来,余卓星在企业内部创业中已经取得了成功,但说起创业,他感慨很深:“创业是很难很难的。”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创业,他建议先参与学校的创业教育,培养创业意识与能力,先就业后创业,这样顺利就业的几率更高。
“现在的社会是不会埋没人才的。学历非常重要,但最终决定一个人社会竞争力的是他的综合能力,像性格,像对事物的理解。”余卓星坦言自己比较喜欢招合作性强的人,面试环节也主要是考察这个人有没有耐性、好不好合作。“项目组是经常要出去为客户做培训或测试的,有时客户理解能力没那么好,你不能表现出厌烦情绪。”
实地采访总会让认知的边界不断延伸。比如,为何高职院校的研发动力如此强劲?余卓星认为,这是“市场”的客观分层造就的。“在浙江,还是中小型企业更多。中小型企业的研发项目,知名本科院校顾不过来,而中小型企业也够不到知名本科院校的合作门槛,所以高职院校更加接地气。”
创之哺:既壮而能飞,乃衔食而反哺,天之道
温州家具学院位于温职院众创空间四楼。走进去就像来到了一个雅静的木椅设计展,但最先引起人们注意的,却是学院入口处墙上挂的几个很大的画框——里面裱着几页小小的纸,不走近看根本不知道写的是什么。
“有心的人自然会走近去看,无心的人,字再大也不会看。”温州家具学院院长朱小杰这样解释,纸页上所写的是他对温州家具学院的办学构想。
温州家具学院创办于2013年,是温职院与温州家具协会共建的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每年以自主招生的方式招收21名学生,院长朱小杰同时也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和著名的家具设计师,学院里的老师就来自朱小杰创办的温州澳珀家具。
温州家具学院的教育目标是培养“有品德、有技艺、有思想、身体健康的手艺人”,学生的教材很简要——除了要学习朱小杰编写的一本教材《家具基础》,还要熟读《老子》……
“师傅每周会给我们布置一个问题,比如上周的问题是‘明代家具的特点是什么?然后给我们列出了书单,我们自己去图书馆借书,到了周六,就要一个个上台用PPT进行一周学习汇报。” 来自温职院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大二的吴国富说,朱老师总会坐在旁边听,对他们的报告进行点评,还会启发师傅们做教学方法上的调整。“在我们学院,每年都要淘汰几个不愿用功或者实在跟不上的学生。到了大二,我们有一半时间在澳珀实习,做的都是企业里的真实项目,培养实际动手能力。”
“学校聘我当温州家具学院的院长,我既惊讶又担心。用这种方式实现儿时的梦想,那是我没想到的事。惊讶之余,又担心我的能力是否能承担。一天我去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去做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会的老师,与胡景初老师聊起这件事,胡老师的两句话‘这是一个大新闻’,‘你一定要去,体系内很难改变,这样我们可以跟上’,让我有了信心。前几天与中央美院的许平老师也聊起这个话题,没想到他的观点与胡老师一样,让人有‘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感觉,这是一件对的事情,我开始考虑……” 这是朱小杰写在《构想》里的决定接受聘任的原因。
记者问朱小杰,具体是想为职业教育带来哪些改变?他回答道,思考的方式有两种——用脑思考和用手思考,用手思考更重要,但现在的学校似乎更注重前者的培育,这是最要命的问题。“教育应综合运用学校与社会的资源,为学生提供独特的学习环境,培养他们就业和创业技能,让他们能够在养活自己的基础上去创造新技术、创造新企业、创造新市场……不管学生将来决定做什么,都能够在职业生涯中脱颖而出。”
由于家庭原因,朱小杰很早便去学习手艺,做过石匠、泥匠、木匠、钳工,至今不能忘记的就是小时候站在冰冷的河水中干自己体力很难承受的重活……上世纪90年代初,他已经是合资公司经理,但创办自己的设计公司的想法却越来越强烈,最后选择了辞职去澳大利亚学习家具设计。1993年,朱小杰回国创办了自己的家具品牌,取名“澳珀”,是一种澳大利亚特有的宝石“OPAL” 的译音。
朱小杰目前除了担任温州家具学院院长,还担任中央美院客座教授,与教育结下不解之缘。他说,职业教育领域的现代学徒制改革,对大多数人来说还很陌生,而他要做的就是推动更多人了解并有机会参与其中,“为职业教育寻找一条既有传统又有创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