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去社区,大病向上转,康复往下转,分级诊疗有了智慧“大脑”。记者昨日从市卫计委获悉,温州市市级转诊协同信息平台正式上线,实现社区医院和省、市级医院门诊双向转诊。该平台于今年9月中旬启动试运行以来,已有47家二级以上医院和198家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完成接入,帮助2000多名患者进行双向转诊。
医生动动鼠标患者无障碍转诊
昨日上午,家住下吕浦的黄女士因连日来头晕头痛,来到南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病。黄女士是这里的老病号了,主诊医师朱炳雁给她做了基础检查后,建议她到上级医院做CT检查。朱医师登陆市级转诊协同信息平台,开出转诊单,帮患者预约了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康建保医生的号。转诊成功后,黄女士的手机上就收到了来自市中心医院预约成功的短信。黄女士只要次日带上市民卡,直接去市中心医院康建保医生的诊室就诊即可。
黄女士告诉记者,她患高血压两年多了,常常要到附二医、市中心医院做检查,由于自己不会手机预约,每次都要去医院现场排队挂号,做检查又要等上一周,实在是麻烦。“社区有了双向转诊的平台后,社区医生给我提供健康管理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时,如需上转大医院就能帮我约医生约检查,真是太方便了。”
转诊协同信息平台启动试运行后,朱炳雁就在平台上为不少患者进行转诊。在他看来,新平台把以前医疗集团内部的“小转诊”变成了全市所有医疗机构之间的“大转诊”,改变了以前电话转诊、微信转诊、手工开转诊单的传统方式,既方便了病人,也方便了医生。
通过信息平台转诊,上级医院医生接收病人后,可以通过平台查看患者在社区医院就诊的信息,包括病史等,患者不用带着病历跑医院了。
打破医院业务“壁垒”社区转诊有优先号源
在分级诊疗中如何发挥基层医疗机构的“守门人”作用,是卫计部门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今年9月中旬,我市在省内率先推出市级转诊协同信息平台。短短两个多月,245家医疗机构完成接入,目前实现了双向转诊中的基础转诊功能,即门诊转诊。
市卫计委医政处处长郑云蒸说,温州借助信息化的手段,打破了医院间的“壁垒”,实现双向转诊畅通无阻。通过信息平台,患者关注的“上转”和医院关注的“下转”,都能得到满足。
在该平台上,社区医院起到了“分诊”和“导医”的作用,每家基层医院都可以对应多家上级医疗机构,根据病人病情的需要进行转诊。大医院则起到“支撑”的作用,接收社区医院上转的病人,治愈的病人下转回社区康复。
有市民提出疑问:通过社区转诊和自己去医院排队挂号,有什么区别?对此,市中心医院副院长孙军告诉记者,医院每天安排30%的号源优先下放给社区医院,包括专家门诊号和辅助检查号。市民自己预约号源,可能面临号源紧张、等待时间长,而通过社区医院,可以优先预约。
门诊转诊是基础未来可实现各项健康服务
市卫计委信息中心主任何耀平表示,市级转诊协同信息平台是基于温州健康信息共享一级平台现有诊疗数据建设的包括转诊和协同两大功能的信息平台。就平台覆盖全市公立医院、基于健康大数据、转诊与协同功能的融合等方面,这在全省来说,也是创新之举。
据统计,今年1-9月,市域内各医疗集团内部通过系统登记上转病人9101人次,下转3885人次。市级转诊协同信息平台试运行以来,已双向转诊病人2000多人次。
记者了解到,目前实现的门诊转诊是该平台的基础内容。根据建设目标,到2017年全市所有公立医疗卫生单位接入平台,实现门诊转诊、住院转诊、医技转诊等各项双向转诊。此外,平台还将实现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统一管理、电子病历区域互调、医疗协同、医患协同、远程咨询等院际医疗健康信息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