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网讯 若问起对文成和泰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在答案里最多的就是“生态美”。无论是青山间郁葱的森林、淳朴的田园风光,还是“醉”人的天然氧吧,一切都来源于自然赋予的山水,而这一切,令无数都市人趋之若鹜。
这些年,位处山区的文成县和泰顺县因势利导,做足生态文章,做活生态经济,让一间间古朴的乡村民宿应运而生,将一个个特色农产品打造成全产业链,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养生等产业日渐兴盛,真正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两地率先践行并探索的绿色发展、生态富民之路,成为温州践行“两山”理论的生动样本。
守住青山,换回金山
大自然慷慨地赐予了文成秀美的山水,这是一方远离喧嚣、纯净心灵的土地,一切都显得淳朴自然。
对于文成来说,生态发展就是一种引领,也是最大资本。从1998年提出“山水乐园”战略,到后来打造“生态旅游县”,再到如今加快建设“宜居宜游生态县”,二十载岁月口号在变,执政者在变,但生态立县的初心始终未变。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守住绿水青山,就意味着林木不能随便砍,村民靠山难吃山。水源保护区不能任意开发,许多水上项目因此搁浅,工业发展受限,畜禽养殖业也被整治“清零”……在无工不富的今天,不少人开始还有些不理解,“生态”定位像个紧箍咒,束缚了发展手脚。
但主政者清醒认识到,围绕绿水青山不能仅仅只是单一的、不可持续的、低效益的经济收获,而应精细化的、可持续的、高效益的经济增长,这就必须要走出一条有地方特色的生态、绿色发展新路。
依托毓秀的山水资源,如今的文成建成十大景区、400多个景点,1000多个景观。同时不断拓宽生态经济,在乡镇和农村,一批可行的旅游项目和可持续的产业正在加速布局推进,先后争取到天顶湖省级旅游度假区、央视微电影基地、森林氧吧小镇、国际慢城、空中花园小镇等重大平台和省市特色小镇,总投资达217亿元,15个重大涉旅项目落地生根,集休闲度假、养生康体、文化创意等为一体的生态时尚经济圈,正在逐步成形。
铜铃山镇中垟村51岁的廖金标一家,原本靠伐木养羊维持生计,随着旅游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游客从他家门前经过。廖金标看到了商机,凭借着自己的好厨艺,他拆掉原本圈养羊群的围栏,与兄弟姐妹们共同开办了古色古香的“农家小院”,开业当月,就有了十几万元的收入。而一度挣扎在“脱贫”线边缘的西坑畲族镇让川村民叶新新,则选择放弃在外打工,回乡开了一家名为“山水人家”的民宿,住宿费加上餐饮和土特产销售,一个月收入不下于6000元,生活一下子宽裕起来。
生活与生态交融,文化与景观交错,文成正释放出无限魅力。去年,来文成游客就有500多万人,旅游综合收入超过29亿元。近三年,文成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增长25%以上,旅游业对全县GDP的直接贡献率达到47%,成为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
留下绿水,留出未来
对于“水源保护区”的划定,泰顺百丈镇村民开始是既爱又恨。
由于珊溪水库周边村庄被列为水源保护区,为了温州数百万人民“大水缸”的饮水安全,村民关停了赖以生计的养殖场。
没有生计来源,不少水库周边村庄纷纷外出谋生,不少村庄一度成为空心村。
为守住碧水蓝天,百丈人一度在过苦日子。如今,这份漫长的坚守,终于有了回报。由于水质好、环境优,风速适中,气候宜人,百丈镇被浙江省水上运动中心相中,皮划艇项目落户这里。百丈镇政府因势利导,不遗余力打造“休闲体育小镇”,经过几年努力,百丈镇一跃成为温州闻名特色旅游小镇,并带动旅游和农家乐快速发展。
百丈镇的华丽转身,是泰顺生态发展的一个美丽缩影。回顾泰顺的发展历程,始终镌刻着生态烙印。
曾经受到区位、交通制约的泰顺,一度背负“欠发达地区”的包袱。近年来,随着生态旅游优势的不断发挥,当年的“劣势”,正慢慢转化为最突出的优势。
具有区域文化特色的美丽乡村与特色小镇,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一大推手,该县通过将古村落文化、泰顺石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畲族文化等资源与旅游相结合,推进文旅融合、农旅融合,拓宽生态经济。
“全域景区化”是泰顺做足“绿水青山”大文章的又一探索。今年初,竹里畲族乡整乡创成国家3A级景区,正在争创国家4A级景区;村尾村依托“五古”资源,入选首届“浙江最美村庄”;司前左溪立足畲族文化,打造“浙江畲族第一村”带动村民奔小康。同时,该县着力推进山区最美县城,雅阳氡泉小镇、泗溪廊桥小镇、百丈时尚体育小镇、茗石龟湖小镇等特色小镇建设,打造美丽泰顺“升级版”。
随着旅游平台串点、连线、成片,以一个旅游点致富一个村,一个旅游区繁荣一个县。据统计,去年该县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185万人次,综合营业收入达2.01亿元。
让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探索生态富民的发展模式,温州在探索,更在破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