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徐齐) 面临大力度的城中村改造,旧村内的历史建筑将面临怎样的命运?城市转型的同时,该如何留住乡愁?日前,温州市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市区城中村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工作的通知》,对市区城中村历史文化风貌的保护工作进行规范。
这一政策的出台,和温州一座老宅的故事有关。今年6月,正在进行城中村改造的龙湾区底岭下村遇到一个难题:一间保存良好、拥有240年历史的古民居,因各种原因未列入文保单位,这样的老宅到底是该拆还是该留?本报记者就此采写了独家报道,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最终,老房子保住了。(详见本报6月24日16版报道《240年老宅终于保住了》)
“城中村改造中,一些地方往往因为赶进度而忽视了对历史文化的保护。谢谢你们的报道,帮助催生了这个文件的出台!”温州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文件从酝酿到出台,不到两个月时间,因为随着城中村改造的推进,历史风貌的保护工作已经刻不容缓。温州是座有着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历史建筑众多。在城市转型发展之时,更要高度重视文化传承和城市文脉的延续。
依据该政策,像上述240年老宅这样具有一定保护和利用价值、却未列入文保对象的建筑,也有望得到保护。《通知》中说,这类建筑可根据专家调查评估意见,由属地政府确定具体保护方案予以落实。
未来3年,温州市区重点区域的80个行政村将迎来改造热潮。仅仅在龙湾区,就有24个村即将面临拆迁,其中涉及列入文物普查名录(并非“文保单位”或“文保点”)的历史建筑就多达28处。专家表示,在整个温州,这类建筑不是一个小数目。
《通知》还明确,在拆除重建过程中,适当保留一些能体现原有村庄风貌的环境要素和文化元素,及时收集和整理被拆除民居的传统建筑构件,并尽可能在新建建筑和景观环境设计中加以运用和体现,使城中村的历史文化风貌得以延续。
同时,《通知》还鼓励发动各种社会力量通过捐赠、认养、资助、技术服务等方式参与城中村历史文化风貌的保护工作,严厉打击各类损害、毁坏和偷盗文物、历史建筑、建筑构件和古树名木的不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