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首页>地方频道>温州>民生

古稀老人三次从美国回温州寻亲

 QQ截图20170711091847.jpg

  “这是我父亲的笔迹!”7月9日下午,76岁的郑淼老人忍不住叫了起来,双手颤抖地接过一封写于37年前的家书,用手轻轻地摩挲着信笺。他终于找到了阔别68年的亲戚。

  68年前,郑淼兄妹4人和母亲坐着舢板离开温州前往台湾,后一家定居美国。近日,76岁的郑淼和69岁的弟弟郑小平专程从美国回温,希望找到自己的根,能到祖先墓前祭奠,让父母的骨灰回到阔别近70年的家乡。

  郑淼说,68年前的那个晚上,母亲带着他们兄妹四人乘着小舢板,从瓯江出发,前往台湾与父亲团聚。这一走,他们就与家乡温州的亲人再没见过面。郑淼兄弟俩曾于2010年、2016年两次来温寻亲,但都没有找到线索。

  老人记忆中的过往

  郑淼共有兄妹四人,郑淼排行老二,哥哥郑镇东比他大三岁,已去世。郑淼有个妹妹叫郑可知,今年73岁;郑小平排行老四,今年69岁。

  郑淼说,父亲郑平出生于1912年,是永嘉人。“当时父亲为了从军,虚报了两岁。”从黄埔军校毕业后,父亲又去了印度受训,随后被调往东北。抗战胜利后,父亲回到温州,在市区建了一栋两层洋房,并用母亲的小名“诚宇”命名。

  在兄弟俩的印象中,那是一栋独立的洋房,前门开在一条名为“铁马路”的街上,背对瓯江。大门很大,汽车能开进去,边上还有一扇小门,平时家人就从这里进出。进了边门,就是家里的厨房,随后就是花园,里面种了杨梅、枇杷等果树。洋房后面的草地连着瓯江的溪滩,家里的保姆会去那里洗衣服。到现在,郑淼还记得棒槌打在衣服上的声音。

  房子建好没多久,郑淼父亲就被派往台湾。“此后,父亲再也没回过家乡。”

  4年之后,也就是1949年的一个深夜,兄妹四人被母亲王修和保姆阿英叫醒,在瓯江边上了一条小舢板,经广州、香港前往台湾,与父亲团聚。“离开的时候,母亲将房契等材料交给了一所教会医院的院长。后来听说,我们的房子被改成了医院。”

  郑家来到台湾后经济条件窘迫,已雇不起保姆,阿英于是离开郑家,嫁给了在台湾的一名温州人,迁往台湾南部。郑淼兄妹四人在台湾完成学业,到美国继续深造,并定居美国。郑平夫妇也于上世纪90年代末移民美国。

  “对于家乡的事情,父亲很少谈及,但是我们知道他想家。”郑小平说,母亲在85岁时去世,父亲将母亲的骨灰面向东方安放。郑淼父亲于2009年去世。

  郑淼回忆,郑家在台湾的十几年,父母一直要求兄妹四人在家中说温州话。到美国之后,“慢慢地,我只会说几句温州话了,但是听还是能听懂的。”

  希望能在有生之年找到亲人

  郑淼回忆,在父亲去印度受训期间,祖父郑铁夫去世。对祖母,他没有什么印象,只记得姓陈。郑家在市区打绳巷有一份祖业,是一家名为“郑荣发”的纸张批发行。郑平从军后,批发行由其弟弟管理。抗战胜利后,这家纸张批发行改为米行。

  “抗战胜利后,父亲回到永嘉楠溪,为自己和母亲造好了墓地。”郑淼说,父亲曾告诉大哥,自己出自永嘉楠溪郑家,家谱对联中有一句是“大德承希孔朝继九卿庭”,父亲是“孔”字辈,郑淼是“朝”字辈。

  郑淼对母亲那边亲戚的信息掌握得多一点:外祖父名叫王孟治,曾在上海一家英国人开的烟酒外供局上班。母亲王修在上海艺专学习绘画,毕业后回温成婚。母亲有两个弟弟,分别名为王健、王宽。“王健舅舅是浙大电机系毕业,我们离开温州时,听说去了东北。王宽舅舅则参加了解放军。”郑小平说,一家人移民美国之后,王健舅舅的儿子曾想申请留学美国,与母亲取得了联系。“后来,留学的事没成,也慢慢失去了联系。”

  郑淼说,他们兄妹三人的年纪都大了,希望能在有生之年找到亲人,“找到我们的根,能到祖先墓前祭奠,让父母回家。”

  功夫不负有心人

  7月7日,郑淼和弟弟郑小平向温州当地媒体求助,希望能帮他们找到亲戚。市民严纪一看到新闻后确认:“他们就是我没见过面的表兄。”

  7月9日早晨5时许,严纪一跟往常一样打开手机,阅读新闻,在看到《离开68年,回乡却找不到家!兄弟俩从美国来温寻根,众读者支招:郑家老房子应该在这里》一文时,他忍不住双眼一热:“文章里写的不就是我二舅吗?郑淼和郑小平就是我没见过面的表兄。”

  “当时我就想打新闻热线,可惜还没到上班时间。”熬到早上8时多,严纪一赶紧拨打温都新闻热线88868886,说郑氏兄弟可能是他表兄,因为他曾在父亲的遗物中找到了早年二舅郑平从美国寄来的书信。

  “文章提到的这些细节,跟我二舅家的情况非常吻合。”严纪一说,他的母亲叫郑爱秋,母亲有个二哥叫郑平,早年去了台湾随后定居美国。外祖父叫郑荣发,在打绳巷开过一家纸浆店,二舅母也曾读过艺专学习绘画。

  9日下午1时,严家兄妹见到了郑氏兄弟后,严纪一的姐姐严天工轻叫一声:“跟妈妈太像了!”严天工说,母亲郑爱秋兄妹有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就是鼻梁都很高,表兄郑小平的样子跟她的母亲长得非常像。这边,严纪一将一封信递给郑氏兄弟。一见信封上的字,郑淼忍不住声音哽咽:“这是父亲的笔迹……”

  这是一封于1980年寄自美国的家书,信笺已经泛黄、破损,上面的字迹也已有些模糊,信的抬头为“长江弟、爱秋妹”,而这正是严纪一的父母。

 

  “这是二舅寄给我父母的家书,信里嘱咐他们修葺祖坟。”严纪一说,母亲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平时与二舅关系最好。二舅一家去了台湾后,妈妈一直惦念着他们。限于当时的形势,严家与郑淼一家都没有取得联系,直到1977年才互通书信。“当时书信都是先请人捎到香港,再转到美国。信从温州到达美国,需要一个月时间。”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68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