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坐山林溪涧,呼吸清新空气,聆听鸟叫虫鸣,这样的感官体验正受到热衷健康人士的追捧。前不久,首届雁荡山森林康养瑜伽文化节开幕,让不少参与文化节的市民对“森林康养”的概念有了切身体会。
从单纯的游山、玩水、赏景性森林旅游向休闲、度假、保健、养生的森林康养方式转变,这是我市正在打造的森林旅游升级版——森林康养。这是将林业、旅游、体育、健康服务业等产业深度融合、延伸而形成的新业态。对温州市民来说,这一有助身心健康的绿色福利,值得期待。
多元开发绿色家底 享受森林服务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目标,温州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两山”理论,推出系列组合拳。近日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是绿色发展理论的本地实践。
近几年政府主导的“创森”行动和造林开发的不断推进,我市“绿色家底”日渐雄厚,已建成了5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3个省级森林公园、36个市级森林公园及70个县级森林公园,森林公园总数达到125个,呈现出“森林围城”新格局。通过对这份“家底”的多元开发,我市的森林康养产业布局走在全国前列。
《意见》中提出,到2020年,全市建成森林康养基地50处,森林康养龙头企业18家,森林康养服务人数达7000万人次,森林康养产业总产值达到270亿元。这意味着,遍布我市各地的森林资源禀赋优质的公园、湿地、林场及村落等,通过政府的引导和扶持,融入社会资本运营,今后将向社会推出功能多元、个性突出、内涵丰富的森林康养产品,为市民提供修身养性、调适机能、养颜健身、延缓衰老等有助身心健康的福利。
做好科学规划布局 融合多样元素
今年年初,我市林业部门组织力量多次深入各县(市、区),对全市森林资源、旅游资源、古道资源以及农(渔)家乐、民宿等进行全面调查研究摸底。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市林业局立足温州“山、海、城”的自然格局特征,按照森林资源的分布及特点,确定“内陆远郊型、都市近郊型、沿海靠山型”三大森林康养基地发展板块。
我市遵循“尊重自然、保护生态、合理建设”的原则,不在森林中大兴土木,而是依托于现有的森林资源适度开发。主要从四条路径进行基地培育:依托国有林场、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中闲置的资源进行培育;依托森林资源禀赋好但资源相对闲置的旧村古村进行培育;依托森林资源禀赋好却功能单一的民宿、农家乐等进行标准化提升,培育成森林康养基地;依托田园综合体或森林周边(近林不进林)资源禀赋好的区块进行培育。
森林康养是一个多元化的产业融合新业态,自然承载其发展的元素也是丰富多样。早在2016年6月,我市就与中国林业科学院在乐清雁荡山林场共同创建了中国(温州)森林康养研究中心,在国内率先开展森林康养方面的学术研究。今年,我市联合中国林科院制定出台《温州森林康养基地认定标准》,其中提出要从四大维度丰富森林康养产品的内涵。比如,静态康养重在林相的优化和资源的保护;运动康养重在森林古道的修复与各类森林栈道的建设,以及户外体育项目的融入;中医药康养重在林下中药材的种植及一二三产的链接,重在传统的推拿、理疗、针灸、药蒸等融入;文化康养重在引导科普教育进森林,及禅修、太极等中华文化进基地。在未来,融合多样元素的森林康养基地,可以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整体带动功能。
多部门联动构建 打造“林业+”格局
洞头岩海森林康养基地、永嘉书院森林康养基地、文成悦慢森林康养基地……近日,我市首批森林康养基地的申报工作已经启动,市林业部门计划12月底前完成首批森林康养基地的验收和命名工作。同时,森林康养产业发展已纳入温州2018年专项财政预算计划,将落实1000万示范基地培育资金,为推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我市还要打造“林业+”工作格局,以多部门联动的形式,构建全方位的森林康养产业布局。市林业部门将与北林大、温州科技职业学院等院校积极对接,为森林康养师的系统培训开发课程,拓展培训路径。
与此同时,与市旅游局合作,构筑“大旅游”格局,形成“林业+旅游”;与卫计委、温医大合作,针对慢病、老年病开展“康复医院进森林”试点研究,形成“林业+卫计”;以田园综合体为整合形式,打造整体化、生活化的休闲、康养产品,形成“林业+农业”;与体育局、户外体育机构等合作,发展基地运动、休闲养生功能,形成“林业+体育”;与民政部门、养生机构等对接,吸引养老产业入驻森林,形成“林业+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