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上科大技术转移办公室孵化科创型企业50余家,获得早期投资超18亿元
用专业团队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前不久,建校仅11年的上海科技大学(简称“上科大”)接连有4篇论文入选人工智能领域三大国际顶级学术会议最佳论文或提名,且论文主要作者均为该校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本科生、研究生。
这些写在纸上的科研成果,并没有沉睡在“象牙塔”里。2013年建校至今,上科大全部中外专利的许可转化率年度最高达到25%;其中PCT和外国/地区专利申请数量最高占比达到30%,专利申请许可转化率已实现70%;2018年至今,专利许可合同额累计超过70亿元,连续五年位居全国高校专利转化合同额排行榜前十。
这所年仅11岁的“双一流”高校,为何专利转化率如此之高?上科大技术转移办公室(OTT)起到了非同一般的作用。上科大自2019年设立OTT以来,至今已孵化出采用上科大技术的科创型企业50余家,获得社会资本的早期投资超18亿元,目前有约30%初创企业正在首轮融资。这一独特的高校专利转化闭环体系,打开了科学通往早期资本的窗口,树起了科学衍生未来产业的风向标。
OTT是什么
上科大OTT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学技术转移办公室,而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全周期、全过程、全生态的闭环体系经营者。它不仅是学校行政管理的职能部门,更是成果转化与创业实践教育生态的核心推动力量。
“高校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需要建立一支专业化的研发队伍和一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队伍。研发人员主要进行科研,而管理人员要负责探索建立概念平台,帮助创新成果进入‘产品’阶段。”在上海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印杰看来,只有形成合力,高校和科研院所才能在各自的领域不断地创新发展,形成更多的原创性科技成果。
曜科智能首席执行官石志儒博士曾任上科大智能视觉中心副主任、助理教授,他说:“学校十分支持师生把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孵化成企业。而且,有很多创业教育课程和创业组织活动,学校的双创氛围十分浓郁。”2020年5月,上科大OTT创建了创业早期学堂,邀请大量科创企业、律师事务所、风投等专家来做讲座,使师生了解从科学家到企业家的思维转变过程、技术从实验室到市场产品的转化过程,已累计举办了近90期。
上科大每年举办创新创业大赛,构建创业实践教育和成果转化的平台。目前,上科大OTT六届双创大会累计服务了上海等13座城市的104所高校院所的2500余位师生,超过960位投资人连续参加六届大会,仅上科大就有41%获奖项目已实现创业。
校内外孵化器“双加持”
依托上科大“校内孵化器+校外行业孵化集群”的广泛创业实践网络,公益开放地孵化早期科创产业种子。
去年,标新生物平台开发的分子胶管线GT919成功入组首例患者;同日,平台开发的分子胶管线GT929获得CDE临床批件。基于这两项里程碑的进展,这家由上科大免疫化学研究所孵化的生物医药企业正式成为了蛋白降解小分子药物领域的临床阶段生物医药创新型科技公司。
2016年底,标新生物创始人杨小宝归国加入了上科大免疫化学研究所姜标课题组,开启了自己作为技术带头人在蛋白降解领域的科学研究。2019年5月,在上科大组织的一场学术会议上,资本和大药企关注到了该研究团队,希望把科研成果转化落地,进行2000万元的股权投资。杨小宝介绍,在上科大OTT的支持下,最终孵化了上科大首个生物医药公司——标新生物。
在国际权威科研期刊上陆续发表8篇文章后,杨小宝以职务发明人的身份申请了11项专利。为了将科研成果转化成功,作为这些专利的所有者——上科大把其中9项专利打包按照首付款、里程碑、销售提成授权给标新生物。在专利授权的过程中,上科大“特事特办”,不到一个月就完成了专利授权。
至此,标新生物独家授权引进上科大蛋白降解药物(PROTAD)平台技术专利包,并在此基础上继续自主创新。2021年11月,标新生物又获得一笔高达1亿多元的融资。今年6月,标新生物已完成A轮融资,加速蛋白降解药物的临床转化。
成果转化各环节各司其职
在上科大,科研成果转化各环节各司其职——教授搭台、毕业生唱戏、具有创业能力的产业人员负责运营。学校一方面积极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另一方面也为师生创办企业做好保障。上科大对于师生的科研成果极为珍视,只要研究成果有价值,学校就支持其申请专利。
陈佳是上科大生命学院副教授、基因编辑中心主任,也是正序(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2014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博士后陈佳回国加入了上科大生命学院,虽然他的研究领域“DNA修复引发的突变”比较小众,但是学校始终为他的研究提供充分的支持和最大的自由。2019年,陈佳参与了上科大创新创业大会,项目获得了三等奖,并获得4000万元的A轮融资。在上科大OTT的帮助下,2020年,正序生物创立,正式把科研项目推向了转化应用。
目前,正序生物完成了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以及近3亿元A轮融资,已与上科大签署总金额逾1.7亿元的专利组合全球独占许可协议。有了步入正轨的公司,“不用担心自己的科研成果没法发挥作用了,我也能更好地沉浸在科研的世界之中。”陈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