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申丞护理(康复)院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有一群默默耕耘的守护者,他们如同春天的细雨,滋润着每一颗渴望康复的心。他们就像康复之翼,轻盈而坚韧,承载着患者的梦想,翱翔在希望的天空。在申丞第三届“6·30护工节”来临之际,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充满温暖与力量的群体——护工团队,深入他们平凡而伟大的日常,体会他们如何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为病患带来希望的光芒和康复的勇气。
做最专业的护工
“很多人认为护工就是照顾人的职业,谁都能干,其实不然。”护理部主任曹磊深有感触地说,做一名称职的护工,既要熟悉每个时间段该做什么的护理服务日常工作流程,掌握包括助餐、助浴、助厕、变换体位、移乘护理等等的基础技能;又要将诸如中风患者、术后患者、骨折患者等不同患者的护理要点及禁忌等烂熟于心,还要警惕“长期卧床”和“能下床但行动不便”这两类病人并发症的发生……为此,医院每周两次的业务学习雷打不动,从护理部主任到护士长、护理员主管等等,轮番讲课,既讲业务知识,又有实操技能。
常态化的业务技能学习培训,大大提升了护工队伍的综合素质。到目前为止,全院32名护工中,除了4名今年新进人员外,都拿到了南通市“护理员证书”,其中有5人还考到了江苏省“医疗护理员证书”。作为护理员团队的主管,沈红娥不仅获评首届南通市“最美护理人”,还带队参加了2021年南通市护理业务竞赛,荣获“医保照护团队二等奖”。
如今,做最专业的护工,已成为沈红娥团队对生命尊严的坚守和行动自觉。施姓老太太2022年2月进院,2型糖尿病,四肢挛缩,为了预防压疮、减少并发症,按时给老人翻身拍背,成了护工汤晓平日常照护的重点。她说,拍背,听起来好像简单,其实要掌握的知识点还是蛮多的,尤其是力道的把控。拍完之后,还要按摩,预防皮肤缺血性坏死。而且,每两个小时拍一次,每次左、右背各拍300下。而这仅仅是她所负责的其中一位照护对象的工作内容之一。
一位交通事故后遗症患者先后在几家医院求医无果,去年3月被申丞收治入院。原来,除了老年痴呆症外,老人后背、屁股等部位共有10多个压疮,最大的压疮面积相当于一个拳头大小,甚至可见到骨头。而且,体重超过100公斤。就是这样一位患者,硬是在张昌明、沈斌两位男护工的专业照护下出现了奇迹,目前身上仅剩一处蚕豆大小的压疮,同时,意识也有所改善。一直陪伴在老人身边的妻子动情地说:“没有申丞的医生、护士和护工,老公可能活不到今天!”
沟通也讲创造性
在沈红娥看来,护工必须耐心倾听,注意观察非语言信号,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和病患的情感需求得到满足。尤其是与大脑功能受损的病患沟通,更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不仅要有同理心,还要讲究创造性,要激发出每个人脑袋里的智慧。
一位脑梗死患者在一家综合医院治疗一段时间后进入申丞接受康复治疗,老人家浑身僵硬,行动受限,加之脑萎缩的影响,使得日常照护变得异常艰难。面对老人家的不配合,护工张梅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一天早上,张梅准备给老人洗脸、洗手,老人仍然不予理睬。她突发灵感,跑去护士站要了一张白纸,然后用笔在上面工工整整地写了一句话:“王叔叔积极配合护工工作,特发奖状,予以表扬。申丞护理(康复)院”。然后,张梅笑着跟老人说:“叔叔,这是申丞护理(康复)院给你颁发的奖状啊,因为你今天支持我的工作,表现很好!”老人接过奖状眼睛笑成了一道弧线,连说:“我又有奖状了、又有奖状了。”于是,洗脸、洗手等等的事情都听从张梅安排。到了第二天,张梅帮他更换尿袋,老人家用两只手紧紧捂住不让换,她又如法炮制,一张奖状又帮她解决了问题。如今,只要有人去老人家的房间,他都会主动向你展示这些让他引以为豪的奖状。
一位老人对于洗澡、更换衣服比较抵触,一天,护工张梅无意中发现老人喜欢听歌,在接下来的日子,每当提供日常照护服务时,她总是尝试着用歌声吸引老人的注意力,结果是百试不爽,老人跟她配合默契。一位老人因中风后遗症而住进申丞护理(康复)院,护工蔡小梅说,老人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好好吃饭,为此,她主动与其家属沟通,得知老人退休前当过多年的干部,还取得了不俗的业绩……第二天,当老人不肯吃饭的时候,她就有意无意跟老人聊起了工作的事情,谁知,老人的情绪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在这样的状态下,再让他与护工合作自然不再是难事。
临危不乱见本事
每当晨光透过窗帘,照亮了病房的每一个角落,护工们的一天便开始了。他们轻手轻脚地穿梭在病床间,为患者带来第一缕阳光般的温暖。他们不仅是护理人员,更是患者康复路上的伙伴,是他们在病痛中寻找光明的向导。
去年9月的一天晚上,正在值夜班的沈红娥在巡查时发现,一位李姓老人满头大汗,神志不清,而且喘气声音异常,职业敏感让她判断老人的生命极有可能危在旦夕。为此,她立即报告了值班医生,医生连忙与家属取得联系,护士则迅速给老人检测血氧饱和度、血压,结果均低于正常值,很快,120风驰电掣将老人送往人民医院抢救,最终保住了性命。今年3月的一天夜里,她在电梯里就听到一位老人的吼叫声,连忙循声赶去,原来,一位脑梗死患者的嗓子里似乎有一口痰吐不出来,她连忙给老人翻身拍背,两侧轮番拍,就这样,20多分钟后,随着一阵剧烈的咳嗽,老人家突然“哗——”的一下,吐出了一大口痰,脸上露出了一丝宽慰的表情。闻讯赶来的医生、护士都给沈红娥竖起了大拇指:“如果处理不及时,一口痰就会夺去老人的生命啊。”
类似的事情不胜枚举。去年10月的一天夜里,护工陆云芳值班巡查来到三楼,发现一位朱姓老太太虽然喊了能够应声,但是好像神志恍惚,立马赶到医生值班室报告,最终诊断为突发中风,第一时间送往人民医院抢救……今年5月的一天中午,护工杨美芳在巡查时发现,一位施姓老太太的脸色跟其他老人不同,明显发白,连忙下意识地用手拍拍老人,只见对方一动不动,同时发现呼吸微弱,迅速向医生报告,经过紧张抢救,老人终于转危为安。事后,老人的子女连连道谢。
用行动诠释“生命至上”
时至今日,沈红娥回忆起2020年初那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风暴,依旧感到心绪难平,说到那些令人揪心的日子,那些挑战极限的时刻,她的语调变得沉重,眼中不由自主地泛起泪花。
一天早上5点多钟,尽管已经阳了,但沈红娥硬撑着疲惫的身子,像往常一样来到病区巡查,令她诧异的是,看到护工们忙碌的身影,原来,此时此刻她的伙伴们都阳了,都在护理床上躺着。看到令人心酸的一幕,沈红娥心疼地把她们一个个拉了起来:“告诉我,最难受的人可以先回宿舍休息,还能坚持的跟我坚守岗位。”出乎意料的是,面对病毒无情的侵袭,无人退缩,无人逃避,一句“没有我们,老人怎么办?”,掷地有声,尽显责任与深情。
就这样,一群阳了的护工照护着一群阳了的病患们。“我去宿舍睡一会儿再来换你!”大家自己商量着、坚守着,相互搀扶,歇人不歇岗,不仅承担了更为繁重的日常照护工作,还成为了老人们的心理支柱……
在守护老人健康的道路上,即使遭遇误解和委屈也无怨无悔。一天夜里9点多钟,一位老人在房间里一直按铃,当沈红娥赶去后,老人说他要更换护工任小平。原来,老人一直有使用“开塞露”的习惯,但是,任小平觉得老人能够天天大便,不需要使用,况且长期使用“开塞露”对身体也有危害。于是,沈红娥问老人:“今天护工没有给你使用‘开塞露’,你大便怎么样呢?”老人告诉她大便拉下来了……“这就是申丞的护工素质!”沈红娥自豪地说。一位老人非常节俭,每天剩饭剩菜都不舍倒掉,第二天继续吃;家属带来的水果,即使烂了还在吃。从维护老人健康的角度出发,护工许金红常常趁老人不注意的时候,悄悄地将这些东西扔掉。尽管有时老人甚至怀疑她偷吃了水果,但是,许金红不作解释,她说:“与老人健康相比,这点委屈不算什么。”
当夜幕降临,申丞护理(康复)院的灯火如同守护者的眼眸,温暖而深邃,护工们的身影在这份宁静中显得更加坚定和崇高。在这里,每一声轻柔的安慰,每一次细心的照料,都是他们对生命最深沉的敬畏。这“康复之翼”不仅是患者重拾健康的桥梁,更是人间大爱最真挚的见证。在这片被爱浸润的天空下,可爱的护工群体以他们的方式,让世界见证了生命最动人的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