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长三角

首页>新闻频道>聚焦长三角

上海国企“走出去”正提速提质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上海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28071.0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0.6%。其中,国有企业出口1032.0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7%,进口1894.20亿元,增长4.9%,增速最快,较往年增速也大幅增加,成为今年上海外贸的新特点。

  进出口交易提速,背后是上海国企“走出去”的不懈努力和持久布局。据市国资委统计,2018年至2023年,上海市属国企在境外投资总金额已超过1000亿元。

  在近年来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上海国企“走出去”不断深化,从“广撒网”到因地制宜深耕,从卖产品到输出经验技术,从单打独斗到协同作战,逐步打响上海企业的国际品牌。

  越国际化,越要因地制宜

  在今年夏季举办的英国古德伍德速度节上,百年品牌名爵MG成为全场的焦点。刚刚上市的Cyberster高调路演,吸引了全球车迷的目光。

  这款纯电跑车由MG的收购商上汽集团自主设计、研发、制造,再出口至欧洲。焕新的品牌加上过硬的质量,MG Cyberster很快收获了活动现场观众的喜爱。

  这一汽车盛事过去常由全球顶级跑车品牌赞助,今年MG品牌成为速度节主赞助商,并参与爬山赛和赛道巡游等庆典活动。

  MG令人瞩目的亮相并非偶然。开展本地化营销是上汽因地制宜的关键一招,因地制宜更重要的是找准区域特色,发展全球化产业链。2018年,上汽在英国伦敦设立设计中心,汇聚当地人才资源,承担上汽全球车型的部分设计工作,打开上汽的国际知名度。近年来,上汽又分别在印度、印尼、泰国等国设立生产基地,瞄准这些新兴市场新能源汽车发展机会,推广自主品牌产品。

  目前,上汽已面向全球建立了集研发、营销、物流、零部件、制造、金融、二手车等为一体的汽车产业链,产品和服务进入全球100余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车辆接近110万辆,居全国之首。上汽跨国发展的经验表明,越是国际化的企业,越需要因地制宜。

  淬炼专业,输出经验技术

  除了输出产品,上海国企也在对外输出技术和经验。

  上世纪末,隧道股份刚刚在国内市场崭露头角,便开始探索海外业务,开设了新加坡分公司。那时,隧道股份在当地尚不具备独立承接工程的资质,只能从工程分包做起。20多年后,隧道股份在新加坡的地铁市场份额已接近四分之一,成为当地基础设施代表承包商之一。

  能在欧美日韩企业林立的新加坡市场做大做强,隧道股份靠的是过硬的专业能力。以隧道股份参与承建的新加坡地铁跨岛线隧道为例,这条隧道长5公里,需要穿越新加坡中央集水区自然保护区,修建难度极高,需耗时十年之久。

  2022年,这一项目被隧道股份中标。虽然隧道股份在国内市场早已是大直径盾构技术的领军企业,但在境外市场尝试大直径盾构项目还是首次。为了不破坏自然保护区,这条隧道区间埋深最深达70米,开挖直径达12米。

  虽然极具挑战,但隧道股份更将其视为一次宝贵的机会。因为新加坡在东盟经济一体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在新加坡轨道交通领域推广和应用大直径盾构技术,对隧道股份在未来拓展东盟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是什么让隧道股份走到了今天?隧道股份城建国际新加坡公司副董事长陈斌说:“每一个项目,我们都努力争取,努力做好,反复琢磨着、坚持着,回头一看发现已经走了很远。”

  只有专业才能塑造品牌,上海国企通过对每一个项目的精益求精,一步步打响品牌,增强国际影响力。

  跨界合作,形成出海合力

  当前中国企业面临的海外经济环境较为复杂,风险因素不断增加。

  “让上海国资在海外也能有一盘棋的共同发展,能够抱团取暖,我们需要建立一个‘走出去’的服务体系。”这种服务可能是物理形式上的服务,比如物流管理、差旅住宿。一个典型的案例是锦江国际。今年锦江国际集团与沙特旅游局合作,在目的地推广、在地商旅服务、目的地接待等多方面展开紧密互动。一方面,锦江国际组织沙特文旅行业人才来沪交流;另一方面,锦江派遣高层次人才赴沙特丽笙酒店交流指导。

  人才交流和服务培训都是为了缩小双方观念差异,让当地酒店能够更好地为中国客户服务。现在,如果中国游客入住锦江国际在沙特的丽笙酒店,会发现客房不仅专门推出了针对中国客户的住游项目,餐厅也提供了单点的中餐。 无论是商旅客户还是普通游客,都能在沙特丽笙酒店找到熟悉的感觉。

  除了这类有形的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更需要的还有带经验、咨询性质的专业服务,尤其是金融服务。

  今年7月,上海市国资委联合市委金融办等多个单位,举办了服务国资国企“走出去”的金融机构专场对接会。26家开展境外业务的市属非金融国有企业及18家中外银行、证券、保险金融机构的相关负责人员一同参加会议。会上,市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贺青表示,上海国资国企要加强跨机构跨行业跨地区协同合作,形成抵御出海风险的合力。

  未来,市国资委还将进一步加大对“走出去”企业在涉外法律、知识产权、财务咨询、跨境税务、审计等方面的服务力度,不断健全服务上海国资国企“走出去”长效机制。(记者 吴丹璐)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295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