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长三角

首页>新闻频道>聚焦长三角

“1+3”高质量构建江苏区域发展新格局

  近年来,江苏着力推动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按照省委、省政府“1+3”重点功能区战略部署,实施以“扬子江城市群+江淮生态经济区、沿海经济带、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功能区为引领的区域发展战略,打破行政壁垒和传统的梯度划分,发挥比较优势,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实现省域一体化发展。其中,沿江八市组成的扬子江城市群,重在集群发展、融合发展,是全省工业经济的“主战场”和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江淮生态经济区包括淮安、宿迁和里下河地区五个县(市),重在展现生态价值、生态优势和生态竞争力;沿海经济带主要由连云港、盐城、南通沿海三市组成,重点发展现代海洋经济和临港产业,是江苏的潜在增长极;徐州着力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拓展江苏发展纵深。

  战略提出以来,江苏在体制机制建设、要素资源保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方面加快部署,有力支撑了“1+3”重点功能区构建,重点功能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区域发展平衡性、协调性显著增强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江苏在全国率先成立省级层面高规格的重大民生政策统筹协调领导小组,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功能标准化配置实现度超过90%。交通通达度更加均衡,高铁总里程从2017年底的全国第14位跃升至2022年底的全国第5位,青盐、徐盐、连镇、连徐、沪苏通、盐通、沪宁沿江铁路建成通车,沪苏通、五峰山、江心洲等过江通道建成通车,四大重点功能区之间的交通联系不断强化。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差距持续缩小,扬子江城市群与江淮生态经济区人均GDP比值由2017年的1.93下降到2022年1.74,江淮生态经济区、沿海经济带、徐州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快于扬子江城市群,江苏成为全国区域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

  重点功能区特色进一步彰显

  扬子江城市群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培育,2022年扬子江城市群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3.95万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38%,研发投入强度接近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中等水平。江淮生态经济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态势显现,2022年江淮生态经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81.6%,较2017年上升了1.6个百分点,PM2.5浓度下降到33微克/立方米、改善率达26.7%,国考断面优Ⅲ类比例为88.2%,较2017年提升25个百分点,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199家,10亿元以上县域优势特色产业超过50个。沿海三市“蓝色经济”新优势加快构建,通泰扬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2022年沿海三市海洋生产总值全省占比过半。2022年,徐州GDP稳居淮海经济区首位,占淮海经济区十市GDP总量的比重高达20.76%。

  进一步推动重点功能区建设

  进入新时代,面对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新背景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新要求,江苏可以在产业协同、要素配置、设施互联以及体制机制建设方面进一步发力,推进“1+3”重点功能区建设向纵深推进。

  (一)推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实现优势互补、合理分工

  我省提出并实施“1+3”重点功能区战略,目的是实现“从同质竞争向协同发展转变”,因此,一方面要持续优化区际产业分工和空间布局,实行产业导向和空间导向“双重调控”。明确各地产业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条件和功能定位,制定差异化的市场准入标准。另一方面要完善“区际协同、利益共享”的产业转移常态化合作机制,完善共建园考核体系,创新园区管理模式,可借鉴深汕合作区,探索由发达地区对共建园区进行行政托管,提升合作动力。

  (二)健全要素精准化配置机制,推动要素资源有效集聚

  要素资源的精准化配置是推动重点功能区战略落实的有力支撑,应尽快完善与“1+3”重点功能区定位相适应的要素配置机制。在财政方面,健全多元化的财政投入机制,在政府债券额度分配上向符合重点功能区定位的重大项目倾斜,减轻欠发达县市的财政配套压力。在土地要素方面,借鉴广东在建设用地指标配置时将“一核、一带、一区”重点功能区作为调节因子的做法,探索建立与“1+3”重点功能区战略相挂钩的建设用地指标分配机制。在绿色要素方面,在水权、碳排放权、污染权、用能权等方面探索建立市场化的区域工作联动机制,积极打造省级层面交易平台。

  (三)加快内畅外联的交通体系建设,强化“1+3”重点功能区的基础支撑

  尽快打通重点功能区对内对外交通关键堵点。一是强化重点功能区对外区域性骨干交通通道建设,加快建设北沿江高铁、京沪高铁二通道、通苏嘉甬高铁等支撑四大重点功能区对外连通的国家高铁主通道线路;二是推动重点功能区之间重要交通走廊尽快贯通,以更大力度推进南京北站综合交通枢纽和宁淮城际铁路尽快建成投用,形成以省会为核心直连四大功能区所有设区市的高铁网;三是完善功能区内部的交通建设,加快推进扬子江城市群过江通道、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建设;加快徐州与淮海经济区内城市直连的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建设,形成以徐州为核心的一小时交通圈。

  (四)健全“1+3”重点功能区建设的保障机制,更大力度、更高层次推进工作

  完善组织推进机制,明确实施主体。加强对涉及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统筹协调,建立健全扬子江城市群、江淮生态经济区、沿海经济带、淮海经济区区域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加强规划引领,制定实施方案。突出“1+3”重点功能区功能定位、建设目标、路径以及重点举措,在资金投入、项目安排、改革创新等方面加强高位统筹。健全评价和考核机制,实施动态监测评估。借鉴长三角区域发展指数,构建江苏“1+3”重点功能区发展指数,对战略实施情况进行动态评估,定期跟踪重点功能区战略实施成效及存在问题。以全省高质量考核为抓手,针对重点功能区不同定位设置差异化绩效评价指标和政绩考核办法,探索对重点功能区内部在招商引资、产业项目落地等方面开展协同考核,更大力度推动重点功能区内部团结协作、一体化发展。

  (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309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