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首页>文化>口述历史

张泰霖口述历史—— 祖父张栋梁,与张简斋并称“金陵二张”

  【人物简介】

 《磨盘街十号》书影。.jpg

  张泰霖:张栋梁之孙,张任之之子。

  祖父张栋梁,1877年出生,1937年去世,江苏省江宁县人。民国“金陵四大名医”之一,曾任中央国医馆名誉馆长兼常务理事。出身中医世家,小时即跟从名医吴少成钻研内、妇等科。投入当地老中医李开基门下深造外科、针灸。学成后在湖熟镇潘头村开业行医。北洋政府时期,治好江苏督军李纯休息痢,被鼓楼医院美籍院长马林赞为“中国名医”。

  1928年,张栋梁举家迁入南京中华门西磨盘街十号。所诊病源,率皆切中,故人称张先生是“活判官”。屡为民国要人问疾把脉,手到病除。在临床上张栋梁不仅精擅内、妇等科,外症亦甚精湛,针灸上更得李开基先辈真传,其捻、转、提、插的功夫,砭、刺、灸、薰、熨的手法,非一般医者所可及。尊重实践,辩证给药,善于鉴别各种草药,经常亲去深山老林采集,炮制奇效丹药。

  长期担任南京中医考试委员。曾被“南京中医传习所”聘为名誉所长,每周授课。张氏授课重理论,更重实践,以临床心得为中心,广征博引,言简意赅,循循善诱。针对“废止旧医案”,张栋梁与张简斋等共10 名代表分别与当时的行政院秘书长曾仲鸣、立法委员焦易堂当面交涉,呈文要求取消“废止旧医”的提案。1937年秋,张栋梁于南京去世,终年61岁,灵柩于湖熟镇岗头村祖墓安葬。

JHY_1328.jpg

  【口述内容】

  我今年已经过了88岁,长期从事农村金融工作。我小时候叫双庆,为什么叫这个名字?我出生在南京磨盘街十号,小时候叫双庆,生下来是一庆,第二个正好是祖父张栋梁过60岁。当时正是家族兴旺的时候。后来听讲,祖父行医回来都要到房间里看看我、抱抱我。

张栋梁.jpg

  张栋梁。

 张泰霖在祖居之地南京栖霞山寻根。.jpg

  张泰霖在祖居之地南京栖霞山寻根。

  祖父张栋梁出生于1877年,我们家是七代中医。我祖父的母亲非常贤惠,她一心要让儿子承接祖业。我们原住在南京市栖霞区摄山镇,后来迁至江宁湖熟潘岗头村。潘岗头村有一个医生叫李开基,祖父就跟他学医,十几岁的时候就能自己行医,四乡八镇患者慕名而来。

  祖父的名声传到了南京城。1928年,祖父全家搬到南京磨盘街10号,院子很大,大宅门,来看病的人络绎不绝。尤其是好多疑难杂症,祖父都能一一化解。当时的中央国医馆馆长焦易堂和理事长陈立夫遂聘我祖父为该馆名誉馆长兼常务理事。

  祖父对看病的病人有钱的就收钱,特别贫困的送诊送药,不取分文。句容那边有一个人,听说我祖父为穷人看病不要钱,就化妆成叫花子来找我祖父。祖父给他看过病,讲你这个病不是穷人生的病,你不是穷人,你是有钱人,因为你生的这个病就是一个富贵病。结果那个人被他揭穿以后,对祖父更加敬佩,祖父的医名更加流传很广。关于祖父许多医疗故事,我写的《磨盘街十号》这本书里面都有记载,而且都是实例。

  祖父一生做了好多善事、好事,遇到水灾或者灾荒祖父都帮忙,为红十字会捐款。在一次出诊中,祖父在一处发现一妇女抱着一小孩子哭,祖父就拨开众人进去查看,原来是小孩了出痧子。祖父现场救助,并让人回去取药,把那个小孩救活了。

  还有我们一个亲戚的小孩,12岁,生急病。半夜从江宁杨柳村赶到了磨盘街10号找到我祖父。祖父一看小孩得的是“烂喉痧”,非常危险,就在家里花台上挖了芭蕉根,还有其他的药给敷起来,天亮以后又到药房抓了一些药,很快把他这个“烂喉痧”治好了。这个小孩叫张履鸿,解放后在东北一所大学当教授。

  一般到我祖父那个地方看病的都是看不好的才找我祖父的,他看的都是疑难杂症。关于我祖父的故事非常多,《磨盘街十号》书里面一般都有。1937年,日本鬼子侵略中国,日军轰炸南京,祖父受到很大的惊吓就去世了,就活了61岁。

  我祖父有四个儿子,大儿子、二儿子、三儿子都会看病、都能看病,都能挂牌行医。四儿子因为当时年龄小没学医。可惜到了我们这代就没有人学医。

  据长辈们回忆,当时磨盘街10号里面很大,有三进,里面有假山。解放后很长时间都保持原样,现在盖的是居民楼,但磨盘街10号门牌还有,就在南京的殷高巷附近。

张泰霖在南京牛首山。.jpg

  张泰霖在南京牛首山。

  我父亲叫张任之,他从小跟着我祖父学中医。但在30几岁因患肺结核去世了。我母亲很长寿,她2016年6月11日去世,活到100岁,把我们兄妹几个带大,非常了不起的。1937年,我们四大房都去逃难。我母亲讲,当时坐火车,塞一个人进火车要花5块大洋。经巢湖、无为、武汉,最后到了重庆,在重庆待了八年。在重庆的磁器口、歇马场、一碗水等地都住过。抗战胜利,我们举家回到南京,但磨盘街十号内,我们房间全套家具荡然无存、空空如也。

  我在南京读了6年书,正是解放初期,6年都是甲等助学金,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发放助学金,我第一批享受。父亲去世了,家里面穷,家里姊妹多年幼,所以乡政府打证明给我到南京求学,这样,我初中考取钟英中学,高中考取南师附中,都享受了甲等助学金。

  祖父是我们家灵魂、栋梁,大家都喊他老太爷。我后来写《磨盘街十号》这本书,也是在父辈的鼓励下做的,我叔叔张国宽给予了很大帮助。

  在写作过程中,我知道,解放初期我祖父很多资料还在,仅临床医方就有两本,还有其他的一些资料在我大伯父张友之家里,他在南京珠江路中医所当过所长。上世纪50年代,我大伯把我祖父的资料都捐献出来,在南京玄武湖搞过展览。当时的《南京日报》还刊登过捐献的新闻。我祖父那两本医方太宝贵了,如果能够找到,对中医文化的挖掘肯定很有帮助。

  我祖父最后收的一个徒弟叫赵亦如,也早就去世了。

  祖父张栋梁与张简斋,人称“金陵二张”。据我们父辈讲,张简斋生过一次重病,是我祖父看好的。

《磨盘街十号》书影。.jpg

  《磨盘街十号》书影。

  【历史现场】

张栋梁墓,位于南京市江宁区湖熟镇下潘村。.jpg

  张栋梁墓,位于南京市江宁区湖熟镇下潘村(原潘岗头村)。

中医张栋梁夫妇之墓。墓碑名为陈立夫手书。.jpg

  中医张栋梁夫妇之墓。墓碑名为陈立夫手书。

  1937年中秋节后,张栋梁因病在南京磨盘街10号去世,灵枢按计划移往江宁县湖熟镇潘岗头村安葬。 张泰霖介绍说:沿途市民百姓、官宦乡绅不顾日寇飞机轰炸,路祭无数,痛悼这位大名医的去世。祖父的坟很大,是我祖父、我祖母的合葬墓,祖父的父母也合葬在那里。

  【亲友旁述】         张泰霖妹妹张泰华口述历史

张泰霖(左)和妹妹张泰华(右)在金陵医派名家口述史采集现场。.jpg

  张泰霖(左)和妹妹张泰华(右)在金陵医派名家口述史采集现场。

  我是张泰华,张泰霖是我哥哥,他比我大16岁。我今年72岁,退休了。我只记得我门口有一个邻居老太,她亲自把她身上的那个乳腺裸给我看的,她就说是我爷爷给她治好的,通过手术、扎针治疗。那个老太一直活了80多岁。

  我没有出生在磨盘街10号,我是1952年12月出生在江宁湖熟。

  我以前看过我爸爸的照片,我爸爸是平顶头,长的很帅气,在他几个弟兄之间他最漂亮,这是我妈妈讲的。

  【延伸阅读】

南京市江宁区湖熟镇古民居窗格。.jpg

  南京市江宁区湖熟镇古民居窗格。

  张泰霖纪念祖父的诗

 

  “名医”的头衔,

  让你一辈子劳累。

  门庭若市,求医问药者

  像终年不退的潮水。

  只因为你是一味

  能治百病的中药,

  浸透《本草纲目》的芬芳,

  凝聚《汤头歌》的精髓,

  一身中规中矩的中药味。

  闻一闻,沉疴烟消云散,

  嗅一嗅,顽疾悄然败退。

  你造福苍生,望闻问切,

  把脉人海茫茫的社会。

  你走到天涯,

  天涯留下药到病除的故事;

  你行到海角, 海角传扬妙手回春的佳话。

  祖国医学在你的针头上深邃

  中华医药在你的处方里生辉

  你风尘仆仆出诊晚归,

  把孙子从摇篮里抱起,

  孙子的憨态加奶味,

  消解了一天的疲惫,

  绽放的笑容发自心扉。

  一泡尿浇旺天伦之乐,

  你趣说童尿疗伤很珍贵。

  你是一味能治百病的中药,

  神奇得让杏林秋色沉醉。

  笔下流淌破解疑难杂症的思维,

  但你未能拯救自己的生命,

  于国难当头之年心力交瘁。

  然而古都已永立怀念你的丰碑。

 

  2004年10月26日

 

  【采集时间】2024年12月6日上午

  【采集地点】南京市江宁区竹山路玉堂花园

  【采集整理】南京市中医院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72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