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

首页>地方频道>嘉兴>要闻

“中国古镇看嘉兴”,“看”的是什么?

嘉兴依水而生,因水而兴。110公里长的大运河穿城而过,好似枕入母亲的臂弯,奠定了嘉兴“运河抱城、八水汇聚”的独特风貌。春秋的水、唐宋的镇、明清的坊,镶嵌在沿河散落的18个古镇中,是人们寻觅浓郁乡愁、寻找诗意生活的最好去处;古镇更是嘉兴最具特色的城市符号,在连绵不绝的水上动脉留下了传承千年的生活图景和人文积淀。

近年来,嘉兴深耕“中国古镇看嘉兴”品牌,从全市层面出发,构造顶层体系,保护古镇历史风貌,焕新古镇文化基因。那么,“中国古镇看嘉兴”,“看”的到底是什么?

串珠成链,构建“国际范”的全域格局

走进嘉兴的各个古镇,沿着美景一路向前,细细品味这里独特的风情:乌镇,一句“来过,便不曾离开”,道尽了世人对乌镇的无限眷恋与赞美;西塘,“一座生活着的千年古镇”,素有“吴根越角”之称;长安自古繁华,唐代建镇,为水陆要冲,“一坝三闸”是古运河上的重要枢纽;在石门,可以感受马家浜文化罗家角遗址7000年的历史,感受丰子恺纪念馆、缘缘堂中的漫画意境……

嘉兴古镇具备得天独厚的文旅优势,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在特色、知名度等方面都稳居国内第一方阵。要说有什么不足之处,那便是各个古镇之间各美其美、各有璀璨,却没有实现美美与共。

2022年,嘉兴以大运河为纽带,成立嘉兴市大运河文化带古镇发展联盟,串珠成链、联袂出击,打造以乌镇、西塘、濮院、盐官为重点的“一核四镇”发展格局,形成标杆古镇、主力古镇、潜力古镇发展梯队集群。

“‘中国古镇看嘉兴’品牌打造的一大用意便是打破这种现状,让古镇建设形成规模化发展态势,全盘梳理散落的文旅资源,自上而下整合资源,自下而上全面发力,掀起新一轮文旅项目投资热潮。”嘉兴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古镇开发‘保护与利用’‘单点与整体’‘个性与共性’的协同一体。”

推出“开往春天的幸福101”“运河拾遗”等10条共富风貌游线,成立休闲垂钓、农家乐、米酒等九大产业联盟……嘉兴串联历史街区、浙派民居等标志性场景,推动“村集体+村民+社会资本”有机融合,带动沿线农民增收。

为提升旅游体验,嘉兴还在各个古镇统一标识、统一内容、统一网络,构建古城与古镇相通、古镇与古镇相融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旅游公共服务网络。比如,精准布局旅游驿站,开通古镇旅游公交专线,丰富“船游嘉兴”线路,构筑通达便捷的古镇游出行服务网络;注重科技赋能,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运用,拓展智慧旅游发展空间,与携程等头部OTA深度合作,上线嘉兴星球号和文旅线上旗舰店,打造一站式智慧服务平台。

一直以来,嘉兴古镇可谓“国际范”十足。乌镇是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永久会址,西塘被纳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先行启动区,两者年最高接待游客量均超千万,并形成了乌镇戏剧节、西塘汉服文化节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效应。

“去年11月,2023世界运河古镇合作机制会议在嘉兴市南湖区举行,借助这一契机,嘉兴放出两个‘大招’:与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签署合作协议,发布‘中国古镇看嘉兴’古镇地图。以‘世界’之名,中国古镇看嘉兴,未来更可期。”该负责人说。

共融发展,嘉兴早已提供了可圈可点的样板。

文化滋养,传承生生不息的深厚底蕴

或许是那一句“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或许是那一曲“沧海一声笑”……今年3月,是特别的武侠月。

因金庸先生百年诞辰,全国掀起一股武侠热。而嘉兴是金庸故乡,南湖烟雨楼,新塍小蓬莱,还有金庸故居所在的袁花小镇……处处都氤氲着一场“江湖”之约。

古镇文化,历来是文人笔下的诗意,也是嘉兴历史文化的精髓所在,它与大运河文化密不可分,两者有机相融,正逐渐成为嘉兴对外展示的招牌画卷。

一直以来,嘉兴深入解码古镇文化基因,加强对红色文化、运河文化、名人文化等的阐释研究,谋划推出一批具有运河文化元素和水乡古镇特质的文化形态。

历史上曾有“十里长安”之称的长安镇,运河文化是这里最重要的历史文脉和文化基因。这里汇集了不少历史街区,像是东街、中街、西街、庆宁街等,是千年历史的见证。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西街寺弄区块,沿街建筑大多是建于清末民初的木结构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85岁的老长安人严圣荣凭借记忆,手绘出了这个区块的老宅分布图。

在几张A4纸上,他整齐地画着线框,用平行的两条直线代表街路,街路的南北两侧分布了上百个小框代表老宅,每个小框里写着诸如“吴士林布摊”“徐家大宅”“方洪炳酒酿”等标注。这是严圣荣记忆里,西街寺弄区块1955年前后各幢老宅的分布和用途。

“我10岁就住在西街,直到20多岁搬家,一直在西街走街串巷,太熟悉了。”让严圣荣念念不忘的还有曾经遍布老街的那些“美味”。茶馆是老街“味道”的重要象征,以前的长安老街上茶馆众多,南来北往的船客在此聚集。如今,在修缮一新的西街上,茶馆开始回归。

对于老街,严圣荣太熟悉了,他深情地说:“老街变了,又好像没变。变了,指的是老房子修缮了;没变,是老街的‘味道’没变。”

这些年,嘉兴把大运河文化作为古镇发展的内核,叠加不同文化形态,实现古镇“脱胎”不“换骨”、“旧貌”换“新颜”。乌镇从“景”出发,实现了从木心美术馆到乌镇戏剧节,再到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举办地的文化转型;西塘在保留千年生活图景的基础上,主打汉服文化品牌,重新唤醒人们对古典文化的记忆;新时代“重走一大路”、红色“101”路城乡旅游公交等串起海盐澉浦步鑫生改革精神陈列馆、桐乡乌镇茅盾纪念馆、秀洲新塍嘉兴地方党史陈列馆等古镇红色文化资源……

古镇的复兴,是文化的复兴。千年运河奔涌向前,从文化流向烟火,从历史流向未来。

承接烟火,定义水韵江南的生活范式

古镇真正地“活”起来后,又当如何避免陷入“千镇一面”的窠臼?要知道,中国既不缺历史,也不缺古镇。

“来嘉兴古镇看什么?说穿了,就是深入剖析每个古镇的肌理,感受这个地方与众不同的烟火气。”该负责人说,“每一个古镇,都需要被走心地解读,并表达其内涵。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深化产业融合,丰富业态结构,打造独特的文旅IP,不断‘引流’。”

产业融合,让历史感与时代感“古今碰撞”。

当乌镇的木心美术馆与石门的丰子恺纪念馆、缘缘堂,澉浦的明代古城墙和海塘文化相遇,一条“古镇+人文”的研学路线应运而生;当新塍的美食街遇上油车港的粽子、沈荡的黄酒、王江泾的糖酥,去年“五一”假期开始,嘉兴古镇的这些美食已经被全国网友亲身品尝过,多次上了热搜;“日出万匹绸”的濮院古镇,融合时尚产业蝶变新生;自古得商贸之利的乍浦古镇,做透海文化与民共富……

近年来,嘉兴通过更新与活化并进的方式,发展新元素、挖掘新价值,通过场景更新、标识营造、服务增值,加快IP植入和资源导入,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和创意产业,赋予古镇新的时代价值。

去年1月,大运河数字诗路e站南湖体验中心在运河畔的芦席汇历史街区启用,以大运河IP作为核心理念,大量运用AR、VR、影像技术、3D模型展示等叠加融合技术手段,打造出一座集展陈、公共服务为一体的数字化展馆。

振兴业态,让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比翼齐飞”。

2022年起,嘉兴正式将“中国古镇看嘉兴”品牌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组建工作专班,邀请专家学者开展古镇旅游专题调研,深入挖掘和提炼不同古镇的历史功能、文化脉络和地域特色,创新业态模式、产品供给、项目体验,将农业、康养、体育、文创等鲜活业态深度融入古镇发展,推出“运河人文品古镇”“民俗非遗趣古镇”“玩味国潮乐古镇”“艺文大观赏古镇”“浪漫光影夜古镇”等5个品类的古镇旅游精品线。

“在古镇开发利用上,我们还鼓励运营主体提前介入,同步研究布局功能承载、业态设计等一系列问题,推动‘开发方式’向‘经营模式’转变。”该负责人表示,如新塍镇引入哲匠运营团队开展“规划—设计—运营”全过程协同,科学制定老街业态分布图,强化“老建筑+新消费”“原场景+新体验”等新形式导入,50%以上项目带装修和经营方案入驻,确保业态可持续发展。

诸此种种,折射出当旅游业与地方发展脉络深度嵌合,古镇亦可在现代化商业与人文历史间求得平衡。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877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