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刚刚批准的《台州市促进乡村片区组团发展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将符合台州市情、富有地方特色的做法以立法形式固化下来。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任亦秋认为,《规定》是在《浙江省“千万工程”条例》大框架下的小切口、创制性立法,对全省以立法引领和保障共同富裕先行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天台县“大塔后片区”是台州片区组团发展模式的先行者,为《规定》的制定提供了宝贵的现实样本。本组系列报道分《思变》《蝶变》《聚变》三篇,深入剖析“大塔后片区”实践探索,希望为台州乃至全省乡村振兴提供更多的启示。
台传媒记者陈小波 朱小兵 项瑶莹
3月28日,浙江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批准了《台州市促进乡村片区组团发展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据中国人民大学农业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钟真教授介绍,这是全国首部为促进乡村片区组团发展而制定出台的地方性法规,无疑将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法治动力。
天台县“大塔后片区”是台州片区组团发展模式的先行者。当天,正在片区议事厅议事的塔后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孝形听到消息后高兴地说:“片区组团发展的做法得到肯定,我们的发展劲头更足了!”
东西发展不平衡、先进村提升滞缓、落后村改观难等,是天台县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天台县委书记陈晨介绍:“针对这些问题,当时县委创新性地提出了‘片区化组团发展’的思路,将所有行政村划分成63个片区,这就是‘片区组团发展’模式的雏形。‘大塔后片区’是做得最早的一批片区之一,效果好,经验也多。接下来,我们将加大力度推进片区发展,一张蓝图绘到底。”
“大塔后”曾经就是“大落后”
塔后村靠近天台赤城山,群山环抱,田埂整齐,庄稼葱绿,与白墙黑瓦相映照。村道两旁,绿树成荫,鸟儿欢叫;沿路小溪,水质清洌,鱼儿畅游。春暖花开,前来打卡的游客一拨又一拨。
曾经的塔后村却落后得很。听村里老一辈人讲,过去这里就是个“山窝窝”,去县城得翻好几个山头,“有女不嫁塔后坳”是当时的真实写照。那时,村民住的是黄泥房,走的是泥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当时,整个片区都穷,但数我们村最穷。都说‘靠山吃山’,我们村既不属于山区,也不在平原上,农田不多、山林也少。”陈孝形回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山里的亲戚会送点竹笋,农田多的亲戚会送些救济粮,“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绝大多数出门务工。”
桐柏村还算好的,自然环境不错,在道教南宗圣地桐柏山附近。但山路曲折,9个自然村分布太零散,依然摆脱不了一个“穷”字。村里虽有1600多亩好田和8000多亩山地,但年轻人大多进城务工去了。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蒋明霞说:“山上野猪多,庄稼难有收成,茶园也因交通不便、收益低而荒废,周边旅游资源‘养在深闺人未识’。”
“当时,我们实在没有更好的致富经。”陈孝形说,他们就按照县里的要求,把地缘相近、特色相似、资源互补性强的村落组团成片,找准农文旅融合的发展定位,通过规划协同、村貌整治、资源整合、产业融合,推进一体化发展。
据赤城街道干部王敏慧介绍,“大塔后片区”包括赤城街道塔后、九峰、栖霞、仙都、桐柏、三新、麻车洋、百步洋等8个行政村。当时整个片区都穷,在天台全县都排得上号。
“去年,‘大塔后片区’村集体经济总收入457万元。这样的收入,放在发达地区,可能不值一提,但对‘大塔后片区’而言,已经非常了不起。可想而知,十多年前,整个片区的村集体经济何其薄弱。”王敏慧说。
第一个“吃螃蟹”
2011年,塔后村全面启动农房改造,一年内拆除农房210间,涉及农户85户。取而代之的是一间间白墙青瓦房,山乡农舍焕然一新。
塔后村靠近桐柏宫、国清寺等著名景点,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要“靠景吃景”。
“为什么不搞几间民宿?”那时,陈孝形还不是村干部,在外头从事文化产业相关工作。他敏锐地察觉到了乡村旅游市场潜力,鼓励在家的哥哥陈孝银开民宿。
陈孝银家地势高,视野开阔,可俯瞰村庄,也可远眺梁妃古塔。古塔位于赤城山顶,始建于梁大同四年(公元538年),是天台山一个重要的文化地标。塔后村,因位于梁妃塔的后面而得名。
当时的民宿还是新鲜事物,各地对民宿行业的发展还处于摸索阶段。陈孝银对此也没什么概念,村干部也不太清楚。不过,塔后村还是出了一条新规定:“办民宿的,只要对外开张,一律奖励3万元。”
重赏之下,陈孝银第一个“吃螃蟹”。他放下运输工作,花40多万元装修房子。2014年10月,取名“上岙里”的民宿开始营业。“当时村里首批开民宿的共11家。”陈孝银成为村里首批从业者,还取得了天台县第一张民宿营业执照。
“大塔后片区”民宿产业由此起步。
随着客源增多,塔后村民宿逐渐火爆。陈孝银说:“我的民宿有8个房间,旺季天天客满,一年最多盈利20多万元。”
如今,塔后村有70家民宿,500多间客房,1000余张床位。有了塔后的示范,其他具备条件的村庄也相继发展民宿产业,为“大塔后片区”注入新活力。
“产业发展是乡村片区组团发展的核心。‘大塔后片区’的民宿产业,就是《规定》鼓励发展的产业类型之一。”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周衍平说。
回乡发展天地宽
民宿带来了人流,也带来了信息流。塔后村搭建红色村播孵化中心,培养了30多名主播,形成“专业达人+农户”营销模式,8个中药材供应链直播间吸引众多商家进驻。
“能为大家带来健康,是我返乡创业的最大愿望。”“00后”姑娘郑含章就是“红色村播”孵化中心的优秀学员。她出生于中医世家,7岁开始接触中医,如今在塔后村经营天台艾草文化体验中心,致力于传播艾草文化。
家乡发展如火如荼,在外经商多年的陈孝形待不住了,于2017年返乡竞选村委会主任,期盼在家乡这片热土上干出一番事业。据他介绍,2014年以来,塔后村吸引了20多名能人回乡,目前已投资1亿多元,落地乡村酒店、水果农场等20多个项目。
“我们帮助来村里发展的人,向上级争取相关奖补资金,并做好游客的引流工作。”陈孝形说,“我们村去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8万元,大家的小日子越过越红火。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塔后村这个“穷老哥”富起来了,大家都过来学习致富经。
蒋明霞和村干部一起带头干,全面盘活村后被抛荒的茶园,通过举办活动、参加国际论坛等,让桐柏村“荒野茶”成功“出圈”。“95后”大学生许博贤放弃河南体制内的工作,于2022年回到老家桐柏村经营民宿。他借助网络直播,推荐山上美景,帮助村民销售高山蔬菜,业务拓展至周边村落。“回乡发展,选对了!”许博贤感慨道。
仙都村村干部王小江的老家,在桐柏岭脚自然村,已近20年没审批宅基地,一些村民三代人挤在老房子里。村民王彩娟说:“村里再三邀请,他抛开生意,流转盘活全村土地,带领村民进行农房改造。”现在,一期农房改造已结束,65户村民住进了新房,不少人还做起了民宿和餐饮,二期农房改造正有序推进中。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富。昔日,“大塔后片区”几乎无人问津,去年,该片区累计接待游客138万人次,旅游经济总收入超3.4亿元,大健康产业和生态观光农业产值达7000万元,片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万元,有效激活乡村发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