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6月11日讯(浙江在线 记者 王雨红) “我的对手是死神”
拆弹,不是谁都能做
去年,电影《拆弹专家》让拆弹这个词再次进入大众视野,拆弹桥段更是令人紧张刺激。但是影片中出现的爆炸物究竟有多大威力?真实的拆弹会面对红线黄线的生死选择吗?
在嘉兴,就有一位“拆弹专家”。初见叶时龙,皮肤黝黑,笑容腼腆,言行中透露着沉稳。说起拆弹,他一下打开了话匣子。1999年,大学毕业的叶时龙被分配到嘉兴市公安局从事刑侦工作,参与过涉爆现场,对排爆工作也渐渐略懂一二。
2002年,嘉兴市公安局需要招两名排爆手,经过严格遴选,叶时龙成了其中之一。“当时全国范围内的排爆手数量也不是很多。”如今,他是嘉兴市公安局特警支队防爆大队副大队长,从事排爆工作已长达16年。
正如电影台词所说的那样,拆弹不是想做就做的。叶时龙明白,这份工作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来,但他深知排爆对于社会的重要性,用十多年时间,从一个只听说过TNT的门外汉“蜕变”为一位慧眼识“弹”的“拆弹专家”。
自学生时代起,叶时龙就对数理化最感兴趣,也曾获得过全国奥数三等奖的好成绩,加之过硬的专业素养和心理素质,都对他今后成长为一名钻研型排爆手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事排爆工作,经验永远比理论重要得多。一有时间,叶时龙就会和全国其他地市的同行们交流,了解不同案发现场的情况,并采用逆向思维,将各类爆炸物复原做成模型。“不能让任何一个兄弟在涉爆现场处置中伤亡。”
剪线,大多是电影里这么干的
电影里的紧张感来源于红线和黄线的生死选择,而现实中,是对于炸弹构造的未知。定时的、反移动的、遥控的……炸弹种类有很多,尤其是自制的。“100个炸弹可能有100种不同的构造,排爆手哪怕只有一次判断失误,失去的可能就是生命。”
“和爆炸有关的都急不来的,有时候处理一次现场要长达四小时。”四小时对于普通人来说或许不算太长,但对于身穿60斤防爆服的叶时龙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不久前,群众在秀洲大道一处工地上发现了可疑爆炸物。嘉兴市公安局特警支队红鹰突击队迅速响应,携带排爆装备赶赴现场。
经勘查,初步判断为战争年代遗留的日式手雷,一旦处置不当或受外力冲击,这颗手雷依然存在爆炸的危险。叶时龙利用排爆工具,顺利将手雷转移到预先铺有黄沙的木箱中,但这只成功了一半,最关键的是要将其转移到安全区域。
距离安全区域仅仅100米的距离,但对于身着厚重防爆服、手抱手榴弹箱子的叶时龙来说,有些远。他的双手必须稳如磐石,才能保证手雷不受碰撞。最终,叶时龙成功将手雷转移到安全的防爆球罐车内。
“终于可以下班了,我要去接兴趣班下课的女儿了。”成功完成任务后,叶时龙脸上露出了笑容。
家人,诉说着无言的支持
家人,也给了叶时龙莫大的支撑。起初,因为工作的危险性,叶时龙并未告诉妻子自己的工作是拆弹,直到妻子的姐姐在电视上看到一起涉爆案件处理的新闻,偶然间发现了叶时龙的身影,这个秘密才“公开”。从此,每次出任务时,他总会收到妻子的短信:“注意安全。”
如今,叶时龙先后荣获三等功、嘉奖等众多荣誉,同时,他也带出了6个徒弟,在嘉善、海宁、桐乡成立了三支排爆队。
对于未来,叶时龙表示会一直做下去。“如果哪天我的体力不允许我再冲到一线,我还可以在现场进行指导,或者到基层去讲课,让更多人了解排爆,感知排爆工作的危险性。因为,这事不允许犯错。”
叶时龙说,“如果有重新选择的机会,我还会选择排爆队,因为拆弹之后的成就感,远远大于对死亡的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