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台全省首部《民间信仰活动场所管理规范》、颁发全省首张民间信仰活动场所登记编号管理证书、成立全省首家民间信仰文化研究基地、建立全省首个民间信仰场所分类管理机制……提到嘉兴的民间信仰工作,这四个“全省第一”无疑给人留下了最鲜明的印象,也为嘉兴近年来的民间信仰工作留下了亮丽注脚。
民间信仰工作从本质上来说就是群众工作,是争取人心的工作。正确认识和处理民间信仰问题,切实做好民间信仰工作,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工作全局,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近年来,作为红船起航地的嘉兴,在贯彻落实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央、省关于做好民间信仰工作的部署要求的基础上,紧紧围绕“积极引导民间信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总目标,积极探索、勇于创新,通过念好“以文化有味为魂”“以合理有序为基”“以规范管理为根”的“三为诀”,为新时代民间信仰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分别打出了富有嘉兴味的“内涵牌”“综治牌”和“安全牌”,擦亮了新时代民间信仰工作的“嘉兴名片”。
以文化有味为魂
打好民间信仰工作的“内涵牌”
每年清明,“流淌着的运河民俗”——中国江南网船会就像一位“老朋友”,在秀洲区王江泾镇莲泗荡风景区驻足,张开双臂迎接八方宾朋。在这里,百舸争流,游人如潮;煦阳下,熏风中,鳞次栉比的旗杆挺拔而威武,各色醒目的彩旗迎风猎猎作响,湖面上千帆竞发,岸边社团巡游,文艺表演热闹非凡。
网船会作为一种文化遗产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既是旧时江南渔民生活的缩影和记忆,也是渔民祈福活动的展现和传承。按照省民宗委《关于开展“民间民俗·多彩浙江”主题优秀文化系列活动的通知》,嘉兴民宗部门专门成立工作专班,通过座谈、走访等形式,对“江南网船会”开展全面调研,着重就社团组织、历史渊源、相关习俗等内容进行专题研究。以江南庙会和渔俗文化为主题,充分挖掘庙会文化、渔俗文化、水资源文化及浙苏边界的地方文化等资源,精准提炼出“爱国”“生态”“和谐”“友善”等包含在民间信仰中的核心文化理念。从2009年开始,这场原本由民间自发组织的水上盛会转变为政府主导的大型民俗活动,知名度和影响力随即进一步提升。
其中,刘王庙作为浙江省首个民间信仰文化研究基地,以民间传说为基底,以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一手抓场所规范化管理,一手抓文明创建,紧跟时代核心,重塑民间信仰文化之魂,并以“网船会”等民间信仰活动为载体,弘扬“忠勇智仁”的民族传统美德,使丰富的本土性“文化资源”变成优质的“文化资本”。同时,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从历年各种民俗表演,到近年来《刘猛将传奇》的创作演出,网船会的文化内涵得到了很好的挖掘和传承。每年的社团巡游、扎肉提香、踏白船等民间自发形成的原生态祭祀、表演活动,吸引了来自苏浙沪皖的125个民间社团和近10万民众参与,进一步塑造了民间信仰在新时代积极、正面、良好的全新面貌和形象,促进了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此外,全市民宗部门还开展了民间信仰故事征集活动,通过收集口述实录、庙史、诗词牌匾、典故和传记故事等,编撰出版了《嘉兴市民间信仰故事集》,精准提炼出嘉兴市民间信仰中弃恶扬善、扶贫济困、诚实守信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故事60多个,展示了民间信仰“向上、向正、向善”的文化新形象,有效提升了民间信仰的文化品质。
以合理有序为基
打好民间信仰工作的“综治牌”
民间信仰活动场所是信众进行信仰活动、满足信众精神生活需要的场所。近年来,针对民间信仰场所多、小、散、乱的实际情况,结合城市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我市以综合整治为抓手,打出了一整套“拆、改、并”的组合拳。
通过制定《嘉兴市民间信仰场所违法建筑处置实施方案》,依法拆除了文昌阁、茗山庙等一批违章建筑多、群众反映多、安全隐患多的“三多”民间信仰场所;指导各镇(街道)将部分民间信仰场所改造成农村休闲娱乐场所,丰富信众业余生活;按照“求同存异、相互包容、和谐共处”的原则,指导有条件的佛、道教场所把周边民间信仰场所的神灵迎请到寺庙中,专门单独安置,合理合规祭拜……4年多来,我市通过综合整治,共拆、并、改民间信仰场所781处,全市民间信仰场所总量从原来的1292处减少到现在的511处。
根据省民宗委《浙江省民间信仰活动场所登记编号管理办法》的要求,嘉兴制定了《关于实行民间信仰活动场所登记编号管理的实施方案》,按照“调查摸底、受理审核、材料报送、组织核实、信息录入、发放证书、反馈情况”的工作程序,全面推动民间信仰场所纳入管理。各县(市、区)按照省、市相关文件要求,对纳管、拆除、合并、改用四类情况进行统计,逐个场所给出处置意见。严格登记编号管理准入条件,实行三级审核把关,即镇(街道)受理公示、县(市、区)民宗局核查确认、市民宗局审核批准,先后在2015年完成了第一批178处场所、2016年完成了第二批105处场所、2018年完成了第三批46处场所、2019年完成了第四批23处场所的登记编号管理工作。
针对民间信仰场所条件不同、情况各异的实际,嘉兴科学研判、精准发力,研究制定了《关于对民间信仰活动场所进行分类管理的意见》,明确将159处不符合条件、未纳入登记编号管理的民间信仰场所以“清单交办”形式纳入镇(街道)属地管理范围,并指导镇(街道)通过保留、拆除、改用、合并等方式对场所进行综合整治,符合条件后逐步纳入管理,全面完成了民间信仰场所分类管理任务。
以规范管理为根
打好民间信仰工作的“安全牌”
近日,南湖区新丰镇在黎林禅寺安装了全市首个宗教场所专业智能视频系统,通过借助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安防系统,实现了对宗教场所全部人员的精准智能化管理服务,大幅提升宗教场所智能安防能力。
像这样的“网格+智能”场所管理新模式,正逐渐成为嘉兴高水平推进平安宗教和民间信仰场所创建的一张金名片。据了解,目前,嘉兴已将民间信仰场所全部纳入综治全科网格。全市民宗干部、平安巡查员、基层网格员每月对民间信仰场所进行检查,同时指导各场所负责人对照存在问题逐项整改、逐项销号,形成了工作落实的闭环管理。
此外,嘉兴市民宗部门与嘉兴市质监局组成工作小组,在广泛征求相关部门、场所民主管理组织、信众代表意见的基础上,联合编制了《民间信仰活动场所管理规范》市级地方标准,通过专家组的综合评审后,发布了全省第一部民间信仰场所管理的地方性标准规范,确保了民间信仰活动安全有序。
2016年,嘉兴市民宗部门还制定下发了《民间信仰场所文明创建活动实施意见》,明确列出8个方面37项具体内容和4个“一票否决”事项,并通过举办民宗工作干部、场所相关人员培训班等形式,将活动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创建标准等宣传到全市每一处民间信仰场所。去年10月,通过县(市、区)民宗部门推荐、市民宗局考核,评选产生了10处文明创建先进单位,并在全市民间信仰事务规范化管理暨高水平推进平安宗教活动场所创建工作会议上进行了表彰授牌,用典型引路,用样板示范,推动了民间信仰事务管理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