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

首页>地方频道>嘉兴>要闻

示范区产业成链:研发在上海,智造在嘉善

  在位于嘉善归谷智造小镇的浙江蓝怡医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浙江蓝怡”)车间内,一台台过敏原检测系统从生产线上下线,被运往全国各大医院。该系统可以在10分钟左右取得过敏原检测报告,填补了国产同类产品的空白。

  “这款产品可以说是示范区产业一体化结出的一颗硕果。”公司总经理徐宇东笑着告诉记者,“前期产品的研发主要是在上海和嘉善两地共同完成的,但产品申报和生产都在嘉善。”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成立后,得益于资源要素和人才的自由流动,青嘉吴三地正通过新兴产业强链补链、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三地紧密配合协同合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一线故事】

  注册“捆绑”生产

  企业跨区域发展遇瓶颈

  2000年,浙江蓝怡创始人李子樵从日本学成归国创业,在上海成立蓝怡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壮大,原本的上海本部已经捉襟见肘,此时,嘉善向蓝怡抛出了“绣球”,“当时嘉善归谷园区已经有了不错的发展基础,而且重点瞄准的就是生命健康领域,与我们的产业定位非常吻合。”

  2015年1月8日,蓝怡正式在嘉善归谷园区奠基建厂。2016年7月,蓝怡正式开始搬迁,嘉善厂区成为公司的生产科研基地,医药器械的大部队都搬到嘉善来了,上海闵行厂区主要作为研发中心。

  当时蓝怡分别位于上海与嘉善的两家公司,虽然地理距离只有70公里,开车不过1个小时,但由于跨行政监管区域,上海的医疗器械注册证书无法在浙江直接用于生产。

  原来,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实行产品注册和生产许可“捆绑”模式,注册人须自己设厂生产产品,如要委托生产,双方必须同时具备该医疗器械注册证和生产许可证。为此,徐宇东不得不在浙江省药监局重新走一遍申请注册证书的流程,每件产品的注册费大约为7万元,还不包括人员往返等各种成本。这直接导致蓝怡的嘉善公司在一年后才正式投产。

  蓝怡在两地均设生产车间,但各自的生产线都处于“吃不饱”的状态,经测算,蓝怡这种模式的生产成本与同行业上市公司相比,毛利率低了近20%。

  制度破题

  企业迎来加速发展

  伴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东风,蓝怡的尴尬局面得到化解。

  去年,长三角一市三省药品监管局联合印发了《长江三角洲区域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试行)》,为长三角区域医疗器械企业注册和生产“解绑”。

  蓝怡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今年4月,受浙江省药监局委托,市市场监管局派出医疗器械专家检查组,对浙江蓝怡接受蓝怡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委托生产55个诊断试剂的事项开展现场检查,这标志着长三角区域注册人制度在嘉兴率先实践。检查通过后,蓝怡也成为我省首家通过注册人制度转移入浙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

  “现在我们拿着上海的注册证就可以直接委托嘉善的公司生产,时间大幅缩短。”徐宇东感叹,“制度的改革让我们这种有两个公司分处浙江、上海的企业感觉是在同一个主体里。”

  如今,蓝怡已经将上海的试剂工厂搬迁到嘉善,有效规避了上海制造的高成本,两个车间、两套人员合一,组建为一个生产制造基地,公司的成本控制在行业中位居前列,综合竞争力得到提升。

  身处示范区,蓝怡享受到的“特权”远不止于此。由于医疗健康产业的特殊性,创新医疗器械产品申请需要涉及多个步骤,一般情况下,一项二类医疗器械产品的首次申报全流程需要两年多时间。

  在省局支持下,归谷智造小镇设立了全省首家创新医疗器械服务点,省、市、县药监部门多级联动,审批流程缩短一半。“现在我们在归谷,医疗器械产品申报能提速30%以上。”徐宇东表示。

  示范区内人才流动的进一步顺畅,也让蓝怡的发展更有底气。

  与上世纪80年代的“星期日工程师”不同,如今越来越多的上海人才“工作日在嘉善、周末回上海”或“白天在嘉善、晚上回上海”。为方便他们在沪善之间往返,归谷开通了至上海轨道交通9号线松江新城站的免费通勤班线,此外还增设了往返嘉善高铁站的公交班车,最晚一班晚上9时才发车。

  徐宇东告诉记者:“在上海公司,我们招聘的是年龄在三四十岁有经验的工程师;在嘉善,我们每年会从长期合作的高校申请应届毕业生,作为储备人才来培养。两个公司的人员来往密切,互相交流,这不仅利于企业梯队人才的培养,也利于企业在上海公司和浙江公司之间有针对性进行分工,更加灵活地实现内部管理,从而降本增效。”

  去年,浙江蓝怡业绩增长了20%,营业额达到了4.03亿元。今年,即便受疫情影响,公司依然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截至目前已有5件新产品问世。

  【破壁者说】

  嘉善县经信局副局长 王钢

  示范区的成立,为嘉善县产业转型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为更好地承接红利,我们谋划了“3+3”的产业定位,即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这三大新兴产业,同时进一步加快装备制造、绿色家居、时尚纺织这三大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升级步伐。

  示范区成立一年多以来,三地产业协同发展不断推进。去年,我们在上海建设成立了嘉善国际创新中心(上海),推动形成“孵化在上海、产业化在嘉善”“研发在上海、生产在嘉善”“前台在上海、后台在嘉善”的沪善协同创新模式。

  今年以来,在疫情影响和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嘉善经济一路高歌猛进:今年已签约项目92个,其中超百亿元项目3个、超50亿元项目5个;1至10月,全县累计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215.6亿元,增长15.8%,增速列全市第一;同时,全县数字经济制造业增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装备制造业增加值等增幅均列全市第一。

  【走访手记】

  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先手棋,示范区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如何在不改变行政隶属关系的前提下,为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探求可推广、可复制的实现模式与路径。

  今年7月,示范区发布了全国首个跨省级行政区域统一执行的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和产业项目《准入标准》。“一个目录明导向,一个标准管三地”,青嘉吴三地彰显了协同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长三角“绿色创新产业之心”的使命担当。

  从蓝怡的发展故事我们看到,三地在产业协作领域大有可为。期待未来,三地除了科研、人才资源共建共享外,在产业分区引导、重大项目会商、产业联合招商、首谈利益保障、合理迁移利益共享、规范有序迁移等方面探寻更多合作机制,共同推动示范区产业发展,共享一体化红利。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068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