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也能减碳。9月21日,位于嘉兴市嘉善县西塘镇的一处低碳智慧农田示范方项目首次揭开神秘面纱:水稻生长、精准灌排、水稻碳排放等模型算法为这块约400亩的核心农田装上了“智能大脑”,多种立体物联传感设备、厘米级的高精准定位以及无人化操作,让水稻全过程管理有了“千里眼”“顺风耳”“机械手”。据测算,在不减产的前提下,这块田可以实现稻田碳排放较传统模式减少逾20%。
毗邻西塘镇祥符荡,该项目也是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首块低碳智慧农田示范方。中国水稻研究所稻作研究与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以甲烷形态为主的碳排放在水稻生产过程中占稻田碳排放总量的60%,是减排的重中之重。而水稻所一项研发较为成熟的技术——水稻好氧灌溉技术,可以通过优化灌溉的方式来改变水稻根际氧环境,从而减少稻田甲烷排放。
眼下,这片6月种植的“禾香优1号”单季稻正处于抽穗灌浆初期。田埂旁的数字大屏上,低碳稻田数字孪生平台可以精准“照顾”每一块水稻田,查看它的水位线状况并精准灌排。
“以前这400亩稻田,需要四五名工人巡田、手动放水,现在,我只需要根据水稻生长阶段设置好相应的水位线标准,系统就能自动调整每块田的进出水量。”智慧农田示范方项目相关负责人孙利利说,目前,“智慧田”的亩均用水量已从原先的400方左右降至约230方。
“我们的设备站可以实时观测农田小气候,提供温湿度、降水、水质、温室气体排放等数据的观测,这些数据都汇集到中国水稻研究所的专家那里,以便对技术方案进行迭代升级。”工程师史同鑫介绍,平台还集成了水、气、土三个在线自动检测体系,由“云数字化”系统来指导水稻种植。采用新技术方案后,“智慧田”的甲烷排放较传统模式减少30%以上。
据中国水稻研究所专家测算,引入低碳稻作技术,1亩稻田甲烷排放可降低6公斤左右,按照甲烷和二氧化碳当量1∶25的比例,能够少排大概150公斤二氧化碳当量的温室气体。
记者了解到,这400亩核心地块的尝试将很快辐射至周边1500亩农田,中国水稻研究所将进一步扩大技术适用范围,助力农业低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