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

首页>地方频道>嘉兴>要闻

浙江嘉兴:擦亮营商环境品牌 服务“流量”变人才“留量”

  日前,2022年嘉兴人才“留量”成绩单正式出炉:新增高技能人才数位居浙江首位,新增就业大学生连续3年超10万人。

  如何将“流量”变“留量”?从爆发的“流量”小切口,到布局“留量”的大版图,嘉兴有着怎样的解题思路?

  久久为功,打造科创平台

  2003年,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落户嘉兴,在全国开启了院地合作共建创新载体的先河。

  二十年来,嘉兴人坚持推进各类创新平台扩容升级,不断将“先河”拓宽为各类人才畅游的“大江大河”,为人才干事创业、施展才华提供舞台。

  “在嘉兴创业创造有很强的推背感。”某新材料公司总经理李艳说,这些年,企业通过与清华长三院等科研院所平台合作,不仅逐步组建了以化工、生物、农业为基础的博士级技术研发中心,而由科研平台量身定制的生产设备,也让企业全线实现机器替代人工、效率翻番,产品稳定性也因此大幅提升。

  目前,嘉兴已形成了以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浙大海宁国际校区、北京理工大学长三角研究院为代表的校地合作型平台,以南湖实验室、南湖研究院为代表的重点科研型平台等特色平台体系,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数量列浙江省地级市首位。

  在嘉兴,一个个创新平台,成就了城市与人才的“双向奔赴”,也成就了城市与人才的共同成长。近三年,嘉兴新引进大学生超31万人,并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速,人才资源总量突破156万人。城市人才吸引力指数跻身全国地级市第5位、浙江省第3位。

  主动响应,营造优质生态

  2018年11月,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嘉兴把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确定为首位战略,并率先提出要以长三角人才一体化发展擎动国家战略、推进首位战略。

  这是对“时”与“势”的深刻把握。嘉兴从顶层设计入手,为城市与人才发展聚合长三角资源,并借势借力营造优质发展生态。

  在考察过很多地方后,哈佛大学博士许枞最终选择在嘉兴嘉善的上海人才创业园创办了一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离开上海、“定居”嘉善的三年间,许枞深有感触地表示,两座城市间产业、资金和人才流的频繁交互,城市间的同城化效应也愈加显著。三年里,他的公司立足嘉兴、辐射长三角,规模越做越大,仅研发团队就从最初的三五人增长至现在的40多人。

  联合长三角26城,发起成立长三角人才一体化发展城市联盟;主动探索人才身份互认,破除人才流动障碍;推动实行人才服务共享,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作为长三角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倡议者、践行者、推动者,近5年来,嘉兴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大生态,为人才发展谋得更大空间。

  提升大生态,也要做优小环境。2021年以来,嘉兴将南湖区湘家荡、嘉善县祥符荡、海宁市鹃湖等湖荡区打造成为“科创湖区”,以美丽风景吸引科创人才。

  “理想工作和理想生活都在这里实现了。”博士张磊表示,在法国工作了十多年后,他携家人回到祖国,在位于嘉兴市南湖区湘家荡湖畔的南湖实验室工作。

  敢为人先,完善暖心服务

  2021年,以“赋能人才”为目标,嘉兴启动以数字化推进人才服务体系改革,试点建设“人才e点通服务云平台”,为浙江省“人才码”开发建设提供重要模板。

  从服务人才上的“快人一步”到礼遇人才上的“超常力度”。截至目前,嘉兴已经先后迭代出台三轮人才新政,这些政策既有符合人才期许的“真金白银”,也有留住人才的真情实意。从衣食住行、创新创业各方面给予人才一揽子、全周期支持,努力让更多“追梦人”成就梦想。

  如今,凭一个小小的“人才码”,来到嘉兴的人才不仅可以享受政策优惠,还能在公积金贷款、晋升职称、公交出行、健身、观影、图书借阅等吃穿住行“关键小事”上畅享专属服务,让人才在嘉兴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归属感不断得到提升。

  人才引进来是基础,留得住才是关键。在嘉兴,针对各类人才不同的服务诉求,都会有量身定做的“专属支持”。

  “从首次对接到最终入职,只用了不到15天。”李德纮是一名新加坡工程院院士,2021年11月,他正式入职浙江大学海宁国际校区。从团队人才招引、科研设备采购,到工作场地装修、项目经费投入都有专人保障。“我将扎根嘉兴,为城市发展贡献力量。”李德纮说。

  嘉兴市委主要负责人表示,围绕“嘉兴办事不用求人、嘉兴办事依法依规、嘉兴办事便捷高效、嘉兴办事暖心爽心”方针,该市将持续擦亮营商环境品牌,推出“上不封顶、一事一议”的顶格支持举措和定制服务,加快实现从“便捷服务”到“增值服务”的全面升级,让人才创业的“金点子”“金种子”变成事业成功的“金果子”。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863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