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文化站的小黄到我家里来,我的这些‘家当’恐怕是要一直压箱底了。”85岁的朱文宝一边说,一边小心翼翼地打开包裹了3层的黑色绸布。这个被老人视为宝贝的包裹里整齐地摆放着3条刺绣小围身花带。
“这些都是我16岁的时候绣的,一共绣了4条,后来有一条送人了。”朱文宝说,在她还是姑娘的时候,洪合就流行着这样的习俗:未出嫁的女孩儿都要绣上两对围身花带,制作两条围身,一条用来做客时用,另一条用来干活时用。
保存70年
刺绣小围身花带依然清晰鲜艳
老人坐在椅子上,双手抚摸每一条小围身花带,就好像当年绣它们的时候那样温柔仔细。而这些年纪和老人相差无几的绣品,在经历过岁月的洗礼后,依然清晰鲜艳。
老底子的时候,洪合当地农村妇女都会围一条小围身,小围身的两端各有一条长约35厘米、宽8厘米的刺绣花带。花带的制作极其讲究,有手工刺绣的人物及纹饰等。朱文宝说,把小围身的刺绣花带扣在围裙上,既能固定围裙,又可以作为一种漂亮的装饰品,穿戴着刺绣小围身去看戏是当地人70年前的时尚。
记者发现,小围身花带的针法用的是平针绣,精致细腻而且透着浓浓的乡土气息。朱文宝说,她绣的小围身图案大多是“十八相送”“小放牛”“楼台会”“金山寺”等戏曲故事。年轻时特别喜欢看戏的她请老师傅帮忙在真丝衬底上描画戏曲人物或场景,然后用12号羊毛针一针一线地刺绣。“用的绣线也讲究,叫‘花衣线’,现在买不到了。”朱文宝介绍,花衣线是一种比丝线更细的绣线,一根花衣线起码能抵两根十字绣所用的丝线。
与十字绣不同,传统的刺绣没有彩色的图纸,所有绣线都是“绣娘”根据个人喜好搭配的。朱文宝很喜欢鲜艳的颜色,3条小围身上,梅红和淡绿是主色调,虽然年代久远,但绣线看上去还是很亮。如果不是因为白色的衬底已经泛黄,真会让人误以为是刚刚绣好的。
85岁高龄
3条刺绣小围身花带成“绝版”
老人的女儿只会绣枕头和纳鞋垫,外孙女只热衷于十字绣。会画刺绣图案的老师傅早已作古,花衣线也无处可寻,朱文宝家的3条刺绣小围身便成了“绝版”。
老人说,解放以后,刺绣的小围身就“不时髦”了,虽然当年洪合镇里的妇女都有这小围身刺绣的功底,但由于时间久远、搬迁等原因,大多小围身都被扔掉或下落不明了。
“刺绣这个东西一定要有耐心,一针都不能马虎,开个小差线就不平整了。”朱文宝说,小围身花带虽然面积不大,但刺绣过程比较复杂,一条往往要耗时十几天。老人拿着一条小围身花带演示着过程:首先将真丝或棉布裁成条状。然后绘好图样,成细墨线稿,接下来用苏绣技法完成绣片。老人说,一般年轻妇女多用“十八相送”“楼台会”“金山寺”等戏曲人物,而老年人往往喜欢用“暗八仙”“鲤鱼跳龙门”等吉祥图案。绣一条花带约需一个星期。最后将绣片扣上围身(一个小围身需要一对花带)就完成了。
唯一收藏
开设非遗项目培训班传承技法
朱文宝口中提到的小黄就是洪合镇文化站站长黄建良。这两天,黄建良带着市里的刺绣老师专门到老人家里学习绣小围身花带的针法。黄建良说,洪合的小围身刺绣有实用价值的同时,还拥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已经被列入第二批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除了一些上年岁的老年妇女曾经绣过、戴过或看过,年轻人已不知其为何物,而朱文宝是当地唯一一个家里收藏着刺绣小围身的老人。
“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项技艺传承下来。”黄建良说,文化站将开设洪合小围身刺绣培训班,以挖掘该项目的传承人。目前,正在进行学员的报名征集工作。
“计划一个星期开设一节课,请专业的刺绣老师从基本的针法开始教,最后出的作品将会送到洪合的美丽乡村保留点展示。”
黄建良说,去年下半年以来,洪合启动了美丽乡村规划,注重文化元素的融入,凸显洪合镇各村的独有特色。“将非遗产项目传承下来,放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将一个个文化风景连成片,从而形成诗意的美丽乡村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