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去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三治融合”——这一源自嘉兴的创新成果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传遍大江南北,成为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的方向。
“三治”源于基层,定位于基层,是“嘉兴版”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枫桥经验”。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孙贤龙在多个场合表示:“我市是‘三治融合’的发源地,各地要加大实践指导,努力把嘉兴打造成为全国‘三治融合’的示范地。”
从高桥到桐乡,从嘉兴迈向全国,我市又将为完善中央顶层设计、加快乡村振兴、推动“三治”在全国推广贡献怎样的样板与经验?
扬帆起航,讲好嘉兴“三治故事”
目前,“三治融合”取得的显著成效,吸引前来考察调研的上级领导与省内外同行可谓络绎不绝。其中,桐乡市高桥街道越丰村作为“三治融合”的发源地,仅一天内前往参观、学习的人数,最多能达到近百人。
不仅“管得了”,还能“管得好”,“三治融合”的成效与魅力究竟源自哪里?嘉兴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为记者讲述了蕴藏在背后的“三治成长记”。
改革开放后,作为沿海发达地区,一些社会新问题频频显现:法律尊严和权威不时受到挑战;社会发生了道德滑坡、信仰缺失;“政府一厢情愿、老百姓不买账”现象屡见不鲜;甚至有群众在遇到问题时,奉行“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等错误理念……这样的问题亟需解决。
2013年5月,镇级百姓参政团,村级百事服务团、道德评判团率先在桐乡市高桥镇和越丰村成立。在一直以来自治、法治、德治“单兵作战”的基础上,我市首次提出“三治”结合的理念,举起了“联合兵团”作战这面“新旗帜”。
没有先例可循,没有经验借鉴,通过几年实践中摸索前行、不断完善,一条具有嘉兴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逐渐成型,且成效颇丰:在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下,法律服务团送法、普法,做好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百事服务团“便民利民,有求必应”;道德评议团弘扬文明乡风,传递正能量,与村规民约(社区公约)、百姓议事会、乡贤参事会共同组成的“一约两会三团”,现已成为“三治融合”在基层扎根的有效载体。
2016年6月,随着全省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现场会在桐乡召开,“三治”建设面向全省推广;2017年,“自治、法治、德治”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2018年1月,中央政法工作会议提出“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精髓,也是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发展方向”。
凝心聚力,党建在引领
“新时代‘枫桥经验’的优势首在党建。”孙贤龙表示,通过“三治”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全市党员干部群众观念得到了“大洗礼”,政府和群众不再是简单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很多事情都“商量着办”,党员干部做群众工作的信心增强了,群众对政府、干部的信任度提高了,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了。
“党建+社会治理”的全面推进,有效深化了基层党组织“堡垒指数”管理。其中,桐乡乌镇作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举办地,在深化网格化管理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了“乌镇管家”信息员队伍,以基层骨干为主体,在网格和各行各业,按照“十户一员、十员一组”的办法,挑选3000多名优秀骨干组建“乌镇管家”队伍,对“乌镇管家”上报的各类信息及时分级处置并交办反馈,信息处置率高达99%以上,走出了一条“北有朝阳群众、南有乌镇管家”的“党建+治理”新路子。去年护航十九大期间,很多企业自发组织工人积极参与“红袖章万人大巡防”活动,桐乡全市参加义务巡逻的群众有21万多人次。
党建引领之下,各村选好带头人,带动乡村善治多元协同,“政府一厢情愿、老百姓不买账”的情况逐步转变为“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行规立矩,自治添活力
“十几年前,村子周边还常说一句话:洪溪‘刁民’多。”嘉善县天凝镇洪溪村村委会相关负责人笑称,纵观近15年,该村的“蝶变”可谓从内而外、天翻地覆,远近闻名的“上访村”化身“和谐村”,账上只有2.4元钱、几近“破产”的贫穷村“逆袭”成为年可支配收入800多万元的富村,从脏乱差变成美丽乡村……而这背后的“秘钥”,正是“从为民做主,到由民做主”。2004年初,洪溪村率先成立村民议事会,从此大步走上了“村务公决”的自治之路,凡是村里的大事,都要通过村民求同存异达成共识后再开展,每家“户代表”都有投票权,群众办事服气又顺气。
党委政府“搭台”,但“戏”让民众来唱。近年来,我市积极构建“多元参与协商共治”社区参与式自治,让村民通过村(居)民议事、小区协商、业主协商等形式“说事、议事、主事”,“要我干”变成了“我要干”,当家做主的“主人翁意识”在基层不断生根发芽。
自治的基础作用要想“站得牢”,基层自治力量先要“底子厚”。近年来,我市出台扶持政策,大力培育发展公益性、社区服务性社会组织。据统计,目前嘉兴社会组织已达3332个、城乡社会组织1.2万多家,成为联通政府、社会和居民的桥梁纽带。同时,我市通过“小网格”撬起“大平安”,推进以“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为重点的网格自治,做深做实“平安建设信息系统”与“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两网融合工作,在基层社会治理拉开“一张网”建设,目前,全市共有专兼职网格管理员2.2万余名。
定分止争,法治强保障
“关键时刻,法律顾问真是帮了大忙了!”秀洲区新塍镇某村村支书表示,近日,一村民熊某因宅基地及房屋违法买卖问题陷入焦灼,与对方当事人几次交流无法达成共识,情绪激动之下,她竟扬言将引发恶性事件。危急情况下,村支书找到了每月来村提供法律服务的该村法律顾问张林燕律师,律师从法律角度为双方当事人展开多轮调解,一场矛盾纠纷终通过一纸调解协议画上圆满的句号。
“将法送到群众身边。”嘉兴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目前我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实施“一村一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已在全市1151个村(社区)实现法律顾问聘请全覆盖,群众有任何法律难题,身边就能找到“法律专家”,法律服务团通过参与基层决策、法律援助等活动,提供专业法律服务,从源头上推动、引导群众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今年,海宁梨园社区更是在全国首创,聘请社区法律顾问徐虹为社区“法治副书记”,将法律建议在社区班子会议上送进民生事项决策中。
强化法治的保障作用,提升社会治理“硬实力”:近年来,我市以便民服务中心为依托,建立起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点(窗口),并实现全覆盖,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大力推进法律服务下基层;建立市县镇三级社会治理综合指挥平台,建立市县镇村四级矛盾联合调处中心,建立探索推行医患纠纷、交通事故、劳动争议等多元调解模式;民主决策、专家咨询、民生事项公众听证、重大决策全面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等制度的建立与推行,将可以避免的社会矛盾“防火”于源头。
国无法不立,民无法不治。一直以来,全市司法行政机关深化法治宣传教育,具有嘉兴特色的“普法范本”已在禾城上下形成,一个个富有地方特色的法治宣传品牌彰显法治嘉兴的文化意蕴与理念精髓:突出领导干部、青少年、新居民等重点对象学法用法工作,去年以来,我市全面推动落实普法责任制,建立市政府常务会议会前半小时学法制度,大力推进各级领导干部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增强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意识和法治思维的能力;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我市全面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等基层法治创建,推广“法治驿站”“一米阳光”“法律诊所”等经验;法治文化阵地通过“报、屏、廊、亭、墙、栏、堂、场、园、角”等形式渗入大街小巷,目前,全市已有法治宣传户外广告牌257个、法治文化公园83个、法治文化广场77个、法治长廊1475个,全年播放法治公益广告的户外大屏65块、室内电子显示屏583个;“嘉兴普法”等微信公众号发挥新媒体优势,让百姓在身旁、在指尖都能接收到法治文化的传播。
讲信修睦,德治添正气
谁家儿子玩麻将赌博、谁家媳妇不孝敬公婆、现在谁家乱扔垃圾上了村里的“曝光台”……村民生活、学习、工作等方方面面的细节实处,如今都已成为道德评判团每月评判打分、星级文明家庭“摘星亮星”的标准,小小的不文明行为直接与自家“门楣”挂钩,潜移默化中让人民群众感受到道德的力量,也逐步增强村民的自律意识。
“道德法则不能是空洞、抽象的,而应是具体、实在的。”嘉兴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充分发挥德治在社会治理中的基础作用和引领作用,榜样的力量不可小觑。对此,我市倡导以评树德,广泛开展身边好人、好婆媳、好妯娌、新时代好少年等评选评议活动,组织开展“万名好人进校园”“万张红榜送好人”等宣传活动,随着“道德模范”评选和“最美”精神文化品牌影响力、感染力和引领力逐步扩大,我市涌现出了一大批群众身边的道德模范和先进人物。
浙江最早一批道德评判团成员之一、桐乡市高桥街道越丰村村民沈菊芬就是越丰村一位“老牌”乡贤。她回忆说,在过去,进城不久的村民由于不适应,总是“顽疾”不断,各家房前屋后不是种了菜就是堆着柴,村干部劝导良久也无济于事,情况一度很不乐观。道德评判团成立后,工作人员通过挨家挨户上门走访,终于陆续做通村民思想工作,许多村民从此只要碰上解决不了的难题,第一时间就会想到去找沈菊芬等道德评判团成员。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典型不断将“示范效应”推向“社会效应”,促进了文明和谐社会风尚的形成,通过乡贤的力量、村规民约的权威、生活礼俗的教化,引导了人们行为、规范了社会秩序。
“以文养德、以规促德”工程目前同样开展得有声有色:农村文化礼堂中教育教化、家风家德、礼仪礼节、文化文艺等活动丰富多彩;“五站式”文化庭院实现公共文化项目“零距离”服务;道德讲堂、德孝主题公园等德育基地如春风化雨般润物细无声;村规民约不断完善,革陋习、促新风;“红黑榜”发布机制和“诚实劳动、诚信经营”创建实践机制以及广泛开展诚信宣传等举措,扎实有力地推进了诚信建设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
举旗定向,扬帆再起航
近五年来,“三治融合”为我市在全省率先夺取全国综治“长安杯”和平安金鼎夯实了坚实基础,为乡村振兴奠定了治理基础,也为全市建设治理更加有效的乡村输送了源源不断的理念与活力。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批示“枫桥经验”55周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就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作出重要指示的第五年。借力“自治、法治、德治”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这一契机,我市“三治融合”工作船借东风正扬帆,力求跑出“嘉兴三治”又一个加速度。
在红船干部学院举行一堂“三治”课程、出台一个全市深化“三治”建设意见、拍摄一部《“三治”的嘉兴实践》短片、汇编成册一本“三治”建设在我市实践探索的书籍、建设一个“三治”展示馆……今年,嘉兴牢牢把握“新时代‘枫桥经验’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定位,火热开展“十个一”深化推广活动。
由“点”到“线”再向“面”,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打造红色精品线路,积极培育“三治”示范点,目前,多彩“三治”考察线已在禾城大地初展风采,既着眼于传统矛盾纠纷的化解,更着眼于各类风险的防范;既着眼于激发社会活力,更着眼于维护社会秩序;既着眼于为平安建设打基础,更着眼于为乡村振兴作保障,达到“三治”全覆盖,力求实现变“盆景”为“风景”,构建一张具有嘉兴特色的新时代“枫桥经验”金名片。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