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11日讯 每天天蒙蒙亮时,南湖区新丰镇栖凰埭村的张利群就叫上几个帮工,一头钻进自家门前的蔬菜大棚。不一会,一篮篮翠绿的蔬菜被采摘出来。
“一亩地七八千元钱的收入不成问题。”今年,村里帮张利群流转了70多亩土地,并帮她注册成立了新丰镇第一个家庭农场。今年夫妻俩凭借农产品的好品质,成为两个食堂和配菜中心的供货商,“家门口再也闻不到猪粪臭了,年收入不会比以前养猪差。”
悄然之间,今年许多生猪养殖户实现了“华丽转身”,猪棚变成了菜棚、菇棚、花棚、果棚……昨天,记者从市农业经济局获悉,到三季度末,全市生猪存栏总量为227万多头,较去年底减少了45万多头,8000多名养殖户已实现了转产转业,正式和养猪说“拜拜”。
家门口
实现转产转业
这几天,南湖区新丰镇竹林村的沈鹏云正忙着建造蜗牛棚,为蜗牛养殖做好各种准备。
今年上半年,他拆除了家里600多平方米的猪棚后,开始寻求新的谋生之路,最终决定养殖蜗牛,并特意到余新镇向有经验的蜗牛养殖户讨教经验。在他的不到50平方米的蜗牛棚里,用水泥板拦成了一个个格子。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一切顺利,养殖蜗牛一年纯利润几万元没有问题,“如果可能,今后再继续扩大养殖规模。”
而以前竹林村的“养猪明星”周根荣今年带头拆除了家里3000多平方米的猪棚,并在儿子的支持下,逐渐扩大苗木面积。这段时间,他正动员村里其他养殖户“加盟”,“明年我们计划把苗木面积发展到100亩以上,带动更多的农户致富。”
无独有偶,凤桥镇三星村养猪户蔡文兵家的4100多平方米的猪舍已被夷为平地,没了猪舍,他打算依托当地成熟的水蜜桃产业,发展高效农业。而新丰镇永丰村的养猪户王建强已成了上班族,每个月可以领到固定的工资。
“有的放矢,让养猪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昨天,南湖区主要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年初以来,南湖区力推“万元千斤”模式,并有的放矢地开展各类培训等,帮助养殖户转产转业。到9月末,基本实现禁养区全面禁养目标,共拆除违章猪舍5445户156万多平方米,全区生猪存栏同比下降近2成。
上周记者走访平湖、海盐、嘉善等地了解到,各地养殖户转产转业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平湖市有关负责人介绍,平湖实施了生猪养殖“一户一证、一猪一券、一猪一费”制度,制定养殖转型帮扶政策,到目前完成养殖户转产转业4000多户。海宁市今年生猪存栏削减12万多头,其中猪棚转菇棚的就有180多户。
海盐县有关负责人也表示,该县实施“一对一”联系制度,与转产发展种植业、设施农业的养殖场(户)主动对接、主动服务、给予政策优惠,目前全县已转产养殖户600多户。
猪少了
环境也随之改善了
昨天一大早,平湖市钟埭街道钟埭村的村民刘雪洪又来到家门口的河道旁,悠闲地散着步,呼吸着新鲜空气。他兴奋地告诉记者,通过河道整治,如今家门口的环境大变样,“现在河道里鱼都明显多了,我们再也闻不到原来的臭气了。”
而在今年3月份前,这里的河水发臭,连水生植物都不长。而变化的背后,与整治河道清淤和拆除猪棚不无关系。今年年初以来,钟埭街道已拆除猪棚400多户,12户外来养殖户全部搬离。
猪少了,环境也随之改善了。今年前10个月,全市交接断面考核为合格,其中,嘉善县、海宁市、海盐县、桐乡市为良好。
昨天,记者从市环保局了解到,今年1到10月,67个断面主要污染物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分别同比降低了3.8%、16.9%。市环保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与全市治水和生猪减量提质的努力分不开。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全市生猪养殖大镇,今年年初以来,新丰镇监测点白马水泥厂断面水质同比有了较大幅度好转,其中氨氮1到10月同比直降了35.5%。南湖区有关负责人表示,结合生猪养殖业转型发展规划,全区计划通过3到5年时间,依托原有16个牧业小区,新建10个牧业小区,集聚全区50%的散养户进入牧业小区,实现生猪产业规模化、生态化发展,进一步改善水环境,着力打造美丽乡村。
市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全市将进一步加快违章猪舍拆除进度,确保实现年底生猪存栏200万头的目标。在引导养殖户转产转业的同时,还将加快推进死亡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建设,努力实现病死猪收集零遗漏、处理全覆盖,确保年底前南湖区、嘉善县、海盐县建成使用,其他4个县(市、区)在明年6月底前完成建设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