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2月25日讯近日,浙江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通报,我省新发现两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寨卡病毒究竟是什么?会否进一步流行?市民应当如何防范?为了解答这些疑问,记者昨天采访了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员。
什么是寨卡病毒?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寨卡病毒主要在蚊虫数量较多的热带地区传播,于1947年首次在非洲的乌干达恒河猴体内被发现,但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仅在非洲和南亚部分国家发现少量散在病例,直到2007年首次在太平洋岛国密克罗尼西亚联邦雅浦岛出现暴发疫情。2015年5月,巴西出现首例寨卡病毒本地感染病例,此后寨卡病毒病疫情在美洲国家持续传播、扩散。
“人们主要通过蚊子叮咬而感染寨卡病毒。”该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人被带有寨卡病毒的蚊子叮咬后,大约3至12天后发病。绝大多数人症状很轻,出现发热、皮疹、结膜炎、肌肉和关节痛、全身乏力以及头痛等症状,持续2至7天后自愈。近期有研究表明,该病毒感染可能导致少数人出现神经和自身免疫系统并发症,孕妇感染后可能会导致胎儿出现小头畸形。不过,该工作人员表示,由于目前我国非蚊虫活跃季节,发生寨卡病毒病感染广泛暴发风险较低。
市疾控中心提醒广大市民,计划外出旅行时要关注旅行目的地寨卡病毒病和其它蚊媒疾病的流行情况。如计划前往有寨卡病毒病疫情的地区旅行,请提前征询当地卫生、检验检疫或旅游部门的意见,并在旅行期间严格采取避免蚊虫叮咬的措施,避免感染。与此同时,市疾控中心提醒孕妇以及正准备怀孕的妇女应尽可能避免前往有寨卡病毒病疫情的地区旅行,如确需前往,旅行过程中应严格做好个人防护,避免蚊虫叮咬。旅行归来后,应主动告知医务人员自己的旅行史,注意定期进行孕期检查,发现异常应及时咨询医务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