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刀不误砍柴工。浙江省嘉兴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在前期规划设计阶段,耐着性子修炼“慢动作”的结果,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此前在全国同批次试点城市中,项目建设进度“中不溜”的嘉兴,目前已有99个项目启动建设、报批等工作,占计划项目总数的85%。而且,该市的海绵城市建设不单杜绝“各人自扫门前雪”似的“为海绵而海绵”,还要“管得宽”。
首先,是在海绵城市建设的发展理念方面“管得宽”,从城市发展理念上升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战略。在嘉兴市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党委委员、园林市政局局长肖建国看来,海绵城市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建设出来的,更不是为了建设海绵城市而“海绵”。“其实海绵城市建设是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在将城市开发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的同时,还要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性考量。而且,海绵城市建设也不是万能的,单靠它并不能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所有问题,关键是要因地制宜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绿色发展之路。”对此,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水务与工程院副院长谢映霞深表认同。她表示,要从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山水林田湖”的广度去理解海绵城市建设,不应片面肤浅地认为海绵城市建设就是“穿衣戴帽”、“涂脂抹粉”,把铺一些透水砖、修几个蓄水池、建几块下凹式绿地等同于海绵城市建设。
记者在嘉兴采访期间明显感觉到,这样的理念认知,不光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团队有,主管部门领导有,而且城市决策者也有,更重要的是,理解得还更为透彻。在市委书记鲁俊看来,海绵城市建设的目的是使城市逐渐变得可以自由呼吸、自然吐纳,成为“山水林田湖”一体的 “生命共同体”。结合嘉兴的特点和水环境差、水生态恶化、局部地区有内涝风险等因素,目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恢复生态,重现江南水乡特色,使嘉兴成为“水清、岸绿、鱼游、景美”的田园城市。“从技术层面讲,海绵城市建设应综合遵循‘渗、滞、蓄、净、用、排’六字方针,但因为嘉兴属于水质型缺水城市,土壤渗透性差、地下水位高,所以应围绕‘净’字做文章,重在削减雨水对水环境的污染”。
其次,是在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方面“管得宽”。嘉兴的海绵城市建设,不只是做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申报的项目,而是将跟“水”有关的所有工程建设项目统筹兼顾,与“五水共治”、老旧小区改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域外引水工程、城市有机更新等举措协同推进。这一做法日前经本报报道后,引起了业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尽管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统筹有序建设”,但截至目前,真正将此要求落到实处的试点城市并不多。业内专家表示:“这样做不但会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甚至会影响到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三部委的阶段性考核业绩,还会增加投资成本,在地方财政‘压力山大’的当前,真正将统筹兼顾落到执行层面,需要下很大的决心。”
最后,是在海绵城市建设的工程质量管理体系方面“管得宽”,而且“管得远”。据嘉兴规划院海绵城市研究(评估)中心主任王贤萍介绍,为保障海绵城市建设工程符合技术标准,嘉兴印发了《嘉兴市海绵城市示范区建设工程设计方案评估办法》、《嘉兴市海绵城市示范区建设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办法》和《嘉兴市海绵城市示范区建设工程竣工测量评估办法》3个办法,从设计、规划、施工、验收等全过程加强对工程质量的管控。同时,为了让这些办法落到实处,还将制订《嘉兴市低影响开发设施标准图集》、《嘉兴市低影响开发设施施工、验收、养护技术规程》、《嘉兴市海绵城市示范区监测方案》和《嘉兴市区雨水控制管理办法》、《海绵城市养护管理办法》、《城市蓝线管理办法》等一套科学的技术标准和管理制度,旨在为海绵城市试点建设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撑和制度保障。
截至目前,已经完成了示范区建设规划、城市水系规划、绿地系统规划、道路交通规划等规划编制和《嘉兴市低影响开发设施标准图集》、《嘉兴市低影响开发设施施工、验收、养护技术规程》、《嘉兴市海绵城市示范区监测方案》等一系列技术标准规范的制订,《嘉兴市区雨水控制管理办法》、《海绵城市养护管理办法》、《城市蓝线管理办法》等已开始制订。这些将为海绵城市试点建设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撑和制度保障。“今后市区城市(镇)的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各项建设,市域内各县(市)可参照执行,所有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包括建筑小区、城市道路及停车场、绿地等都要必须按照相关技术标准进行规划建设。要让海绵城市建设在嘉兴的城市开发建设领域步入‘新常态’。”鲁俊的这句“新常态”,算是对嘉兴海绵城市建设“管得远”的完美诠释。
不过,说到,还需做到。据该市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指挥部技术服务组组长朱虹介绍,围绕目标要求,嘉兴市海绵城市工程指挥部从今年5月开始,每周一下午召开项目推进例会,研究解决项目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通报。“把海绵城市建设纳入各县市区年度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对参与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的区,从项目进度、工程质量、工程档案管理、信息报送、信访维稳、安全生产管理、廉政建设等方面进行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