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时节,走进霍邱县,一块块整齐的麦田格外“吸睛”,绿油油的冬小麦随处可见;一垄垄油菜鲜嫩翠绿,长势喜人,田间机耕道路平坦笔直,灌溉渠排水通畅。曹庙镇元圩村种植户冯命国告诉记者,今年村里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他流转的1000多亩耕地土壤肥沃,预计亩均年增产230公斤,亩均年增收800元。
作为农业大市,六安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与上海对口合作、合六同城化等战略机遇,紧紧围绕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部署要求,进一步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政策,在粮食生产、特色产业发展、农文旅融合等方面持续发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奋力向农业强市跨越。
新质生产力
助力扛稳“粮袋子”
近来,霍邱县王截流乡张岭村的科技特派员频繁来到田间地头,向农户详细解读和指导小麦安全过冬的措施。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础上,耕地增强了灌排能力,“小田”变“大田”对于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工具进行肥料合理施用更加有利。村民们对来年的丰收充满期待。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六安市已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452万亩,其中覆盖永久基本农田425万亩,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918万亩左右,助力江淮粮仓建设。”六安市农业综合开发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
高标准农田是基础,科技助力是抓手。六安市充分运用大数据、互联网赋能数字农村,推进智慧农业发展。
12月13日,记者走进舒城县南岗镇过湾村。“我们生产加工的富硒大米,售价比普通大米贵几倍。”过湾现代农业产业园负责人洪程告诉记者,产业园将村里土地集中流转,与中国科大、省农科院等一批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对土壤进行改良,使这块土地出产的大米富含硒元素,从而提高了耕地的亩均效益。
叶集区三元镇打造的“智慧服务”数字化平台,设置农资出入库管理、水肥监测、视频监控、农机作业轨迹等监管板块,实现农田管护“数字化”。三元镇新塘村的农户可以根据耕种需求,向村级为民农事服务公司就农业生产的某个或多个环节提供“点单式”服务。今年,新塘村通过统一种植订单水稻品种“百香优005”喜获丰收,预留5万斤水稻用于加工新认证品牌“沣如玉”香米,每斤售价为五六元,大大提高了亩均产值,真正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产业全链条
让“土特产”变成“大产业”
12月10日,上海对口合作革命老区农特产品推介会在上海举行。六安的黑猪腊肉、叶集羊肉、六安瓜片、霍邱麻黄鸡……近百款特色农产品亮相申城。
产业兴,则乡村兴。六安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与上海对口合作机遇,做好“土特产”增值大文章,优选六安瓜片茶产业、霍山石斛和金寨灵芝中药材产业等4个主导农业特色产业,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绿色化发展,高质量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推动大别山“土特产”进入上海等地大市场。
在霍山县太平畈乡,处处可见石斛的身影。作为国家级霍山石斛专业示范乡,太平畈乡现有霍山石斛基地面积15000余亩,全产业链产值超过20亿元,从事种苗组培、种植、加工及销售的市场主体700余个,相关从业人员1万余人。该乡连续3年被评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超十亿元乡镇”。
霍山石斛是六安市拥有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之一。近年来,六安市致力于塑造鲜明的地理区域品牌,注重地理标志产品资源培育,拥有六安瓜片、霍山黄芽、舒城小兰花等著名地理标志产品。其中,六安瓜片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局地理标志保护工程。
如今,上海市民的餐桌也可以见到霍邱鹅肥肝、霍邱麻黄鸡、霍邱土鸡蛋……2023年,六安市面向长三角农产品销售额达586亿元,其中对沪销售额17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7%、23.9%。
农文旅融合
打开多业联动新格局
“95后”熊晓娟,现在负责大湾村“春山·湾留居”民宿的网上运营工作。春山·湾留居这家利用老屋改造而成的特色民宿,在抖音、小红书等网络社交平台上已成“网红”。
去年以来,金寨县通过“一乡一宿”项目,将辖区一般性文物古建、闲置厂房、校舍等公房与特色民宿相结合,盘活闲置资源,培育“春山”“夏清”“秋云”“冬晓”四个区域公用品牌,在全县21个乡镇共打造25间高端精品民宿。今年1月至11月,金寨民宿营业额7000余万元,成为该县盘活闲置资源、促进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乡村民宿火,乡村游百花齐放。12月14日,来自合肥的游客赵慧带着家人在裕安区江家店镇林寨村的林水寨生态园游玩。乡村稻田、农家土屋,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态让赵慧和家人流连忘返。林水寨农业生态园在乡村原生态基础上优化环境,开展生态种养、农产品加工及销售,还进行农耕文化体验、农业研学、观光旅游、休闲康养等活动,形成一、二、三产有机融合的产业链。
兴文旅,优环境,增收入,六安聚焦红色文化传承、山水资源利用。“我们整合各级资金、项目和政策力量,形成优势互补、多业联动、全域联合的发展格局,打造红色资源与绿色生态相融合的旅游新高地。”六安市文旅局局长秦国伟介绍,该市加快红旅、交旅、水旅、农旅等融合发展,让更多农民吃上“旅游饭”。
今年1月至11月,全市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3916.8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227.5亿元,带动农产品销售收入25.36亿元,5.33万户农民增收。
真抓实干,久久为功。在农民群众的一张张笑脸上,记者看到了乡村全面振兴带来的幸福感。“六安市将贯彻落实好省委全会精神,以迈进农业强市为目标,推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走深走实,努力进行实践探索和改革创新,健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不断开创乡村全面振兴新局面。”六安市主要负责同志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