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顺利完成各项议程后胜利闭幕。会议期间,合肥市代表团的代表们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务实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精神状态,认真审议省政府工作报告等各项报告,紧扣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三地一区”战略定位和实现“三个新的更大进展”奋斗目标,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聚发展之力。
干字当头,书写高质量发展“合肥答卷”
连日来,出席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的合肥市代表团的代表们,围绕省政府工作报告等谈感受、话发展、鼓干劲。细读省政府工作报告,可以发现量子信息、未来大科学城、中欧班列、合肥都市圈等“合肥元素”频现。
省人大代表,肥西县委副书记、县长王新华表示,报告回顾总结2024年工作实事求是、令人振奋,安排部署2025年工作目标明晰合理、措施有力可行,整个报告催人奋进,听后倍增信心、备受鼓舞。肥西县是全省首个“千亿县”,近年来全力以赴“拼经济、强产业、提能级”,经济社会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省人大代表、长丰县委书记李孝鸿说,过去一年,长丰县全力以赴拼经济、强能级、优环境,跻身千亿县,里程碑式创成“五个千亿”(GDP过千亿,规上工业产值过2000亿,建成千亿产业、千亿企业、千亿镇)。“听完报告后,倍感振奋、备受鼓舞。特别是报告中关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让我们明确了方向、理清了思路、坚定了信心。”
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合肥都市圈发展规划获批实施,合淮、合六、合滁合作园区加快建设。”省人大代表,合肥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何轶鸥表示,合肥轨道交通将始终秉持“人民轨道为人民”,在目前实现与6座长三角城市跨区域互联的基础上,持续推进新桥机场S1线建设,助力提速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目前,合肥轨道正全力推进四期轨道建设规划报批工作。何轶鸥建议,争取四期建设规划尽快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争取早日获批。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省人大代表,合肥市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党支部书记、院长于振中对省政府工作报告感触颇深。“2025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充分体现了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为科技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机遇,让我们科技工作者备受鼓舞。”于振中建议,我省应当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强化合肥滨湖科学城等创新平台的实体化运作,加大对大科学装置的投入与建设。
代表们围绕省领导参加合肥市代表团审议的讲话开展讨论,结合合肥实际争相发言,会议现场气氛活跃而热烈。
奋勇争先,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如何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上走在前列,加快“四链”融合、实数融合、两业融合,培育和壮大新质生产力?
连日来,合肥市代表团相关行业的代表们围绕推进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上走在前列等课题,展开热烈讨论,纷纷建言献策。
省政府工作报告在谋划2025年重点工作时提到,“坚持科技打头阵,锚定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上走在前列,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李孝鸿表示,长丰县将加快建设科技创新试点县,全力服务保障先进光源、雷电装置等大科学装置建设,积极推动“沿途下蛋”,高标准建设未来大科学城长丰片区;实施市场主体“四个倍增”行动;推进成果转化,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招商落地企业超100家。
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引领高地建设成效显著,‘祖冲之三号’实现超导量子计算最强优越性,聚变能源商业化进程走在世界前列, ‘天都’双星实现绕月编队飞行。”省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宋云涛聆听报告后备受鼓舞。他建议,持续做强聚变领域的长板,加快推动聚变大科学装置建设,强化创新链的起始端,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发展“新赛道”,以未来产业培育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大科学装置关键技术成果转化驶入“快车道”,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跑出科技成果转化“加速度”。
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新质生产力加快成长。”作为来自中国科学院和高校的代表,省人大代表王育才建议,加强科创平台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引进高级产业人才,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推动产业升级;通过市场机制激励本地企业积极参与平台建设,打造紧密的产学研合作生态;推动平台技术创新,鼓励金融机构与企业共同投资成立产业基金;建立多元化孵化器,为科研人员和初创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加速成果转化,让高能级科创平台逐步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
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先导力量,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实施未来产业培育工程。”省人大代表,安徽省东超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韩东成重点关注新质生产力与未来产业。对于壮大新质生产力、培育未来产业,他建议,依托安徽省的资源本底和特色产业构筑新质生产力培育的基石,提前谋划制定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加快推动安徽新质生产力主导产业纳入“十五五”规划,从“十五五”规划中突出对未来产业的支持和政策倾斜。
民生为本,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农业大省,安徽不断夯实农业基础,坚决扛稳粮食安全责任,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步履铿锵有力。
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省人大代表,庐阳区海棠街道清华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李全围绕乡村振兴这一热点话题,话成就、说期待,积极建言献策。“要加强城乡南北协调发展,共绘皖韵新篇。”
李全建议在产业政策上,更大力度支持皖南地区发展文化旅游业,不断提升安徽文化影响力与旅游吸引力。同时鼓励皖北地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劳动密集型与资源深加工产业,增加群众收入。在公共服务政策上,推动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共享,皖南名校、医院与皖北开展合作交流,提升皖北地区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城乡南北协调发展。
“作为一名来自农村的人大代表,更要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省人大代表、巢湖市柘皋镇汪桥村党总支书记钱国生说,近年来,汪桥村充分发挥支部合力,不断下好改革发展“先手棋”,村集体经济不断提升,村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听完报告后,钱国生备受鼓舞,表示要继续投身建设民富村美协调发展的和美乡村火热实践中。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切实办好民生实事,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李全说,报告里强调要“努力把群众‘小百分比’的急难愁盼办到‘百分之百’”。近年来,清华社区积极回应辖区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扎实办好民生实事,圆满完成老旧小区综合环境整治,加装电梯解决老年人上下楼难问题,建成社区老年食堂,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吃上实惠又可口的饭菜,真正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里。
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可以为乡村振兴和农村社会稳定提供有力保障。省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钱国生建议,要充分运用新时代“枫桥经验”,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推动多元共治、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等方式,实现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将“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蕴含的道德内涵融入村规民约,引导农民群众自觉遵守社会规范,化解矛盾纠纷,使乡村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认真履职,为全面建设美好安徽建言献策
会议期间,合肥市代表团的代表们积极履行职责,提交议案建议,传民声、献良策、谋发展。
设立“智能汽车”重大科技专项,巩固和扩大我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先发优势……省人大代表,比亚迪集团高级副总裁、乘用车首席运营官何志奇提出了关于加快推动智能汽车产业发展,抢占新能源汽车“下半场”先机的建议。
统筹低空经济与低空安全一体发展、建设低空安全创新平台、推动低空安全企业集聚集群发展……省人大代表,清华大学安全科学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执行院长袁宏永围绕推动低空经济安全发展提出建议。
加大中小学心理健康老师的师资配置,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活动……省人大代表、新华社安徽分社常务副总编辑杨玉华提出了关于合力推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
据统计,大会期间,合肥市代表团提出174件议案,占全省代表议案数543件的32%,其中102件被列入大会立法议案,占大会立法议案总数302件的33.7%;提出建议199件,与议案转建议的72件合并为271件,议案、列入大会立法议案、建议等数量均居全省首位。
这些议案建议既有涉及“国之大者”的大事要事,又有涉及民之关切的关键小事,涵盖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教育医疗等方方面面,内容丰富,针对性强,质量较高。代表们表示,只有每一份议案建议都能反映实情、有真知灼见、可操作,才能让接下来的办理更加顺利、更能发挥实效。
每一次发言,都紧贴合肥实际;每一个建议,都饱含了殷切期待……合肥市代表团的代表们把可喜的变化、昂扬的状态、十足的干劲,反映在每一场发言讨论里,凝炼在每一件议案建议中,展现了新时代省会代表团强烈的责任意识和高水平履职能力。
今年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一年,也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代表们一致表示,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委“三个往前赶”要求,努力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加强城乡融合和文旅融合、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奋勇争先,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作出更大贡献。
周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