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

首页>地方频道>绍兴>要闻

守正创新持续擦亮“金名片”

11月30日下午,由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北京大学公共治理研究院主办的“中国治理与自主知识构建”系列研讨会:坚持和深化驻村指导员制度专题研讨活动在北京大学举行。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北京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山东省委党校(行政学院)、《学习时报》、人民日报《国家治理》、《党建研究》等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参会开展探讨。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公共治理研究所所长燕继荣,绍兴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谢国民致辞。区委书记陈豪介绍柯桥区驻村指导员工作情况。区领导李彰、潘晓东、沈琴梅参加。

驻村指导员制度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亲自推动的制度设计。2003年12月,柯桥区(原绍兴县)先行先试,在兰亭率先试点选派驻村指导员,并随即在全区范围内进行推广。20年来,柯桥区始终着眼群众的切实需求,坚持一任接着一任干,先后10次出台工作意见,发布全国首个《驻村指导员工作规范》,打造驻村指导员制度传承馆,开展“民情夜访”,结合“浙里兴村治社”应用构建“线上+线下”服务体系,推动驻村指导员制度从“驻村”向“驻社”“驻企”延伸,不断焕发新活力。同时,坚持把驻村指导员作为初任公务员的“第一站”,组织开展“百名年轻干部驻百村、百日攻坚破百项难题”、“指导员来了”擂台赛、“青蓝传承”等活动,近年来,选派3700余名年轻干部担任指导员,实现新录用公务员、选调生、源头干部到基层“墩苗”全覆盖,镇街提拔的中层干部100%有驻村驻社工作经历。目前,柯桥已探索形成“区统镇用、精准选配、专兼协作、组团驻村”的派驻模式,累计派出指导员20批次、6400余人次,广大驻村指导员把建强基层党组织作为首要责任,在执行“第一议题”制度、选育后备人才、规范村级小微权力运行、整转软弱涣散党组织、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燕继荣指出,社会科学知识的起源是社会实践,中国式现代化的治理实践为政治学自主知识提供了基础,这是系列研讨会的意义所在。柯桥的驻村指导员制度在推动乡村振兴、加强基层党建、提升乡村治理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效,值得我们深入研讨。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面向政府提供人才,承担政治学、公共管理学两个一级学科“双一流”建设任务,聚焦全球治理、国家治理、法治政府、社会治理、城市管理、区域协调等重大现实问题,开展科研和政策咨询工作。柯桥案例对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意义重大,希望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围绕“驻村指导员制度”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助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

谢国民介绍了绍兴的历史底蕴、红色血脉、经济成就。他说,20年来,绍兴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路子,把驻村指导员制度打造成了彰显忠诚担当的政治工程、促进发展稳定的引领工程、拉近干群关系的连心工程、锤炼年轻干部的蹲苗工程,推动党在农村的执政根基越夯越实、农村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党群干群鱼水之情越来越深。绍兴将以此次研讨活动为契机,更好地践行、传承和发扬驻村指导员制度,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各项工作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希望在座领导专家能一如既往地给予关心、支持与指导,帮助绍兴把驻村指导员工作做得更加扎实有效。

陈豪在介绍情况时表示,20年的实践,让我们深切感受到驻村指导员制度是一项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好机制、好举措,深刻体会到夯实基层堡垒,党建引领是核心;坚持人民至上,改善民生是根本;突出守正创新,与时俱进是重点;聚焦作风能力,一线历练是关键。柯桥将坚决扛起驻村指导员制度实践先行地的使命担当,以此次研讨活动为契机,进一步从工作实践、作用发挥、支撑保障、理论研究等方面全方位探索深化,让这一制度焕发出更加耀眼的时代光芒,为柯桥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县域样板贡献更大力量。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022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