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保才
路桥区新桥镇田际村,69岁的尚亨春,40余年如一日,悉心照料着82岁的叔叔尚陆梅。这份跨越岁月的坚守,让我们看到了亲情的力量,更感受到了传统美德的熠熠光辉。
尚陆梅家境贫寒,终生未娶,年轻时靠微薄的收入勉强维持生计。随着年龄增长,照顾自己愈发困难。尚亨春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从那时起,便主动承担起照顾叔叔的责任。这一照顾,就是四十余载。无论是日常的衣食起居,还是生病时的悉心照料,尚亨春都做得无微不至。13年前,尚陆梅中风,生活不能自理,尚亨春毫无怨言,端屎端尿、擦洗身子,将老人照顾得妥妥帖帖。
在尚亨春的精心照料下,叔叔的病情逐渐好转。可岁月不饶人,尚陆梅的身体还是每况愈下。2022年,老人突然滑倒,尚亨春在医院陪护两个月,寸步不离。老人卧床后,心情烦闷,时常发脾气,尚亨春总是默默忍受,给予更多的关心和耐心。他在生活细节上做足了功夫,譬如,为了能及时听到叔叔的呼唤,他还在床前安装了连接自家的警铃。这份给自己添麻烦、让对方得方便的细心,至亲也未做到,而尚亨春在叔侄之间绽放无遗,委实令人动容。
当养老逐渐从家庭责任转向社会化分工,尚亨春的选择呈现出逆潮流的勇气。他拒绝将叔叔送入养老机构,并非出于对现代养老体系的否定,而是深谙:再精密的护理程序,也替代不了血脉相连的温度感知。尚亨春用行动诠释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真谛,为子女树立了榜样,也为社会传递了正能量。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很多人因忙碌的生活忽略了对老人的陪伴与照顾。尚亨春一以贯之的亲情坚守,如同一束温暖的光,照亮了我们的心灵。它让我们明白,尊老敬老爱老,不应只是一句口号,而应化作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行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每一个家庭都能像尚亨春家一样,将尊老爱老的美德传承下去,社会将变得更加温暖和谐。
尚亨春的事迹也启示我们,养老不只是家庭的责任,社会也应给予更多支持。政府应加大对养老事业的投入,完善养老服务体系,让更多老人能安享晚年;社区可以组织志愿者活动,为独居老人、困难老人提供帮助;企业和社团组织也可参与到养老公益事业中,提供资源和便利。
尚亨春的事迹不仅记录着个体生命的相互成全,更昭示着一个文明社会应有的温度:当银发浪潮汹涌而至时,我们既需要智慧养老的科技之翼,更不能遗失人性照护的温度标尺。四十余年守望,丈量出的不仅是孝道的长度,更是一个民族对待生命的态度与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