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渐浓,全国两会今天正式拉开帷幕。全国人大代表、棠棣村党总支书记刘建明的行囊里,装的不仅是一沓沓厚实的调研笔记,更是一页页密密麻麻的村民“心声”。3月3日上午,刘建明与浙江代表团其他全体代表从杭州启程,今年他将带着乡亲们最关切的乡村振兴议题赴京履职,将"千万工程"实践中的经验与思考转化为沉甸甸的代表建议。
作为一名来自乡镇农村的基层干部,数十年来,刘建明一心扑在乡村建设和发展上,从“美丽乡村”到“美丽经济”,在奔向小康生活的大道上,他带领村民们创造了乡村振兴的“棠棣经验”。如今,棠棣村95%的村民从事花木生意,95%的收入来源于花木产业,成为当地以花闻名、以花为业、以花致富的富裕村。
“这些年,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城乡融合发展不断深入,乡村治理现代化成效显著,这些都是‘千万工程’经验的成功运用。”刘建明表示,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范例,“千万工程”所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对在新征程上做好“三农”工作、推进农业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面对乡村振兴的共性难题,刘建明的建议既有泥土气息,又显专业深度。在"科学规划"部分,他特别强调"每个村庄都要找到自己的DNA",要完善顶层设计,因地制宜注重差异化发展;在政策支持上,要加大资金投入,以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建设;谈及产业融合,则要依托本地资源,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电商等产业融合,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激发乡村经济活力;更要建立健全“千万工程”的后续管理机制,确保可持续发展。
在刘建明看来,乡村振兴既需要顶层设计的"指南针",更离不开基层实践的"刻度尺",而这些都立足于基层实际、农民心声。他坚信,当千万个村庄都找到自己的振兴密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人"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必将绘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