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

首页>地方频道>嘉兴>文化

古籍中的嘉兴粽子

   嘉兴五芳斋总店大堂内有挑担老人塑像,他似乎在告诉我们:旧时,嘉兴粽子的商业形态是从挑担售卖开始。听塑造此雕像的人讲,为了准确把握这一形象,当时设计人员走访了许多五芳斋的老前辈才定稿的。

  近日偶览董棨临摹的《太平欢乐图》,第七十三图为“端午包粽子”:一个挑担人,挑着一副食挑,后挑有三层笼屉,笼屉上方放着一个箩筐,箩筐内盛满粽子,前挑一个柴灶,柴灶上坐着一只铁锅,铁锅内同样也盛满粽子。以图推断,后挑为冷粽子,前挑为热粽子。这与现今五芳斋总店大堂内的挑担老人雕像颇为相似。

  《太平欢乐图》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由石门人方薰(1736~1799)绘制,画册展现了乾隆年间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的场景。此画册由曾任刑部主事的金德與进呈内廷,受到乾隆皇帝的嘉奖。

  《太平欢乐图》绘图百幅,每幅图的上方空白处题有用工整小楷写就的文字说明,可谓文图并茂,记录乾隆年间杭嘉湖一带的市井百工与人生百态。

  方薰只绘了两册,一册进呈内廷,一册由金德與保存。因受乾隆皇帝赏识,留在民间的那册也曾被艺林人士争相借阅。嘉庆十二年(1807),《太平欢乐图》被嘉兴著名诗人、古玩鉴赏家陈铣收藏,后毁于火灾。

  现存的《太平欢乐图》,为后人临摹而成,这些版本虽细部有些差异,但构图、神韵丝毫不差。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光绪十四年(1888)积山书局的石印本。中国书店曾于1969年和1996年两次翻印出版这一版本,故而流传最广。此外,嘉兴画家董棨(1772~1844)于道光七年临摹的《太平欢乐图》,于2003年由学林出版社出版,也影响深远。

  乾隆三十四年(1769),嘉兴还出过一本名《古禾杂识》的书。此书由嘉兴人项映薇(1730~1789)所撰;在道光十九年(1839),由嘉兴人王寿(1805~1849)增补;1913年,由嘉兴人吴受福(1844~1919)续补。与《太平欢乐图》不同的是,《古禾杂识》是以文字形式将乾隆年间嘉兴地区风俗、物产、轶闻掌故记录无遗。

  《古禾杂识》记载:“寒食节,有青团灰粽。乡人则作茧团,其形如茧,以祈蚕也。立夏节有麦芽团;端午节有端午粽;七夕有馓子、油堆;中秋有荤素月饼;重阳有栗糕,上插小红旗四面;腊月祀灶有汤团、赤豆饭;新岁有年糕、元宝、寿桃等制。”这记载与《太平欢乐图》异曲同工。

  最有意思的是,《古禾杂识》中记录一首嘉兴民谣,中有“南门大粽子”之句,并注释道:“南市极短,止通乡傤,无大店铺,仅见鬻糕,团小经营,而某家角黍最大,乡下人竟趋之。”这又是对《太平欢乐图》中“端午包粽子”图画的印证与互补。

  根据《古禾杂识》与《太平欢乐图》,可知,在乾隆年间,粽子已是一种深受嘉兴百姓喜爱的食品,不但店铺售卖,还有人挑着担走街串巷叫卖。可见,嘉兴人喜食粽子的习俗由来已久。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952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