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

首页>地方频道>嘉兴>文化

乡村婚礼 梦幻生活 探索文化传承式婚庆的大学生

  王绩在选购婚庆用品。

  浙江日报嘉兴12月24日电 【我的梦想】将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婚庆结合起来,开辟独特的乡村礼仪市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人物名片】王绩,女,29岁,嘉兴市秀洲区王江泾镇范滩村人。2007年6月从浙江中医药大学毕业后,回到村里成为大学生村官。2011年1月,和同村的其他2位村官一起注册了婚庆工作室。

  【我的奋斗】一般在农村办婚礼,就是请亲戚朋友过来吃顿饭,新人穿着大红色的旗袍敬敬酒,主要讲究“吃好喝好”。

  现代化的农村,需要怎样的婚礼?我专门去镇文化站了解本地的传统婚俗,也参与了镇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走访了不少传承人和老艺人。我发现,长辈对于本地传统的婚庆民俗很有感情,而年轻人则希望能有一些西式婚礼的元素。

  于是,我请村里的妇女主任做“御用媒婆”。新娘子坐在轿子上,新郎官骑着高头大马,媒婆一路吆喝,加上乐队沿路敲锣打鼓,非常热闹。

  按照传统,在进门之前,媒婆还要搀扶披着中式绣花红盖头的新娘,跨过象征五代同堂的麻袋,以及婚后生活红红火火的三堆火。而在新人的要求下,婚礼中也会有红地毯、拱门、气球、交换戒指等。

  现在村里很多人跳排舞。有一次,我在婚礼喜酒结束后,组织了一台简单的晚会,让村里人表演排舞。效果非常好,年轻人、长辈都非常满意,而且村里很久没有这么热闹过,大家津津乐道了一个礼拜。

  这两年,我全程策划、承办了十几场婚礼,工作室渐渐有了名气,杭州、海宁有人慕名而来,请我帮助策划。

  真正参与才发现,乡村婚庆市场很大,而考虑到利润低,一般城里的婚庆公司都不愿意接乡村的活儿,这倒是给了我很大的发展空间。乡村婚庆也是文化产业的一种,而创意不但要与时俱进,也要从脚下的土壤中汲取养分。

  比如我妈妈会做糖糕。老底子人结婚时,都要做白白的糖糕,堆成宝塔状,再印上喜字。现在会做的人越来越少,糖糕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能让糖糕重新出现在乡村婚礼上,婚礼就会变得与众不同,这个手工技艺也能流传下去。

  在传承农村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婚庆能做的事情还有很多。除了手工技艺,一些舞蹈、音乐也大有作为。

  最近大街小巷都流行《江南style》,其实我们镇里也有这样的“神曲”,据说可以填上任何词,现在只有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家会唱。除了结婚外,满月、乔迁、祝寿等,在不同的场合填上不同的词,文化传承人就有了用武之地,农村文化也能活跃起来,热热闹闹,成本也不高。

  明年,等6年村官期满,我打算去上海学习婚庆、礼仪方面的理论知识,然后立足乡村,一步步实现我的浪漫创业梦想。

  【记者手记】

  王绩个子不高,说话、走路、办事都风风火火,颇有女白领的气质。她向我展示了自己申请上海一所大学的硕士学位论文《王江泾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研究》,还哼了几句镇里的“神曲”。言行举止,满是对乡村、对乡土文化的热爱。从市场到产业到文化,她说自己的梦想有点不自量力,但愿为之一试。祝她早日成功。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2017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