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海宁推动企业一年完成工业技改投资逾200亿元
出人出钱,助企敢转愿转能转
10秒钟能做什么?位于海宁市许村镇的华成纺织给出答案:天然纤维经4道工序变成成品水刺无纺布下线。这么高效的操作源于智能化改造。“百米长的生产线仅需4名工人,可年产两万吨水刺无纺布,过去,达到这一产量需要十几人。”公司总经理杨培华日前告诉记者,去年该企业销售额2.8亿元,比上年增长35%。在海宁,智能制造正在颠覆传统产业,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动装上“最强大脑”。
“释放澎湃的新质生产力,就要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海宁市委主要负责人表示,2023年,海宁完成工业技改投资203.36亿元,比上年增长43.2%,创6年来新高;海宁区域两化融合指数117.85,居全省前列。
“不敢转”“不愿转”“转不起”,以往企业在工业技改尤其是智能化改造上普遍存在畏难情绪。为此,海宁市有关部门遴选专家团队,已对1600多家规上企业进行智能化诊断,形成“一企一方案”的诊断报告及建议方案全覆盖。
今年1月,海宁发布《关于加快推动企业新一轮技术改造的若干意见》,涵盖了鼓励优质企业提信心促发展、迭代升级先进产能、扩容提质“机器上楼”、数字化改造、绿色低碳改造等8个方面。海宁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说,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将在用地、用能、排放等方面优先予以倾斜以及相关政策奖补,激励企业推进技术改造。浙江莎特勒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上马智能化设备,一万平方米车间内仅有四五名工人,1人可同时管理16台机器,车间可年产1.3亿平方米工业用基布。公司财务总监孙华峰说,新一轮技改计划投入1.3亿元,对照新出台的意见,若能入选市“新兴海工程”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库,最高可获奖励2000万元。
在刚获评省未来工厂的晶科能源(海宁)公司电池生产车间,从研发到生产全过程由“智慧大脑”安排——订单被科学“派单”到机器生产,“智能大脑”实时监控各项生产数据,生产物料或成品由AGV小车智能搬运。晶科能源相关负责人说,数字化改造后,万元产值成本降低10%、人均生产效率提高25%、产品不良率降低30%、能源利用率提高13.2%。此外,企业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推进全产业链要素资源集聚和动态优化配置,“未来上下游企业都能接入该平台,订单情况、生产进度、物流信息等都能实时查看。”该负责人说。截至目前,海宁已有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厂2家,省级未来工厂1家,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6家。
在智能化诊断中,海宁还发现,不少中小企业对数字化改造过程中的网络安全、敏感数据暴露等问题存在顾虑。“在此次实施的《意见》中,我们对企业实施数字化改造购买专项保险的,将给予最高20万元补助。”海宁市经信局副局长黄杨说,海宁还将充分利用100亿元“新兴海工程”母基金,重点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瞪羚企业等实施技术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