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长三角

首页>新闻频道>聚焦长三角

从长三角三省三地看乡村振兴

  改革开放以来,在推进乡村发展的过程中,长三角每个时期都有好的案例、做法,既实现了自身的进步,又为各地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总结当下各地的乡村振兴案例,需要从“知道”“精道”“道道”上挖掘经验和诀窍,让学习效仿的地方可学、可仿、可操作。笔者最近看到长三角三个乡村发展的案例,认为值得总结、解剖、分享。

  安徽 打造四季皆美村景

  第一个案例:地理位置普通、资源禀赋普通、经济基础普通的乡村如何实现振兴?这是安徽某市机关一个调研组总结的案例。这个市有一个相对比较偏僻的小山村,好多年以前是一个被称为“三普通”的村,也就是地理位置普通,离城区甚至镇区不近,也不近交通要道;资源禀赋普通,没有名山古迹,也没有什么“美丽”的传说;经济基础普通,是一个没有企业、没有集体经济、没有特色产业的“三无村”。但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山村,通过近些年的努力,成为国家3A级旅游村、安徽省旅游特色村、安徽省“五个好”村党组织。

  调研组把这个村的产业发展经验用“特、精、融、借”来概括。比如,村里用高山泉水养大闸蟹,比湖水养殖的大闸蟹更为鳃白肉鲜,营养丰富,更受食客喜欢。他们还用心培育农业产业园,用“春有茶、夏有果、秋有蟹、冬有花”四季皆美的村景,推动宜居宜游宜学,接待研学师生,实现创收。这个案例对于激励更多的“三普通”乡村走上振兴道路具有较好的示范意义。

  江苏 策划“小而美”活动

  第二个案例:如何策划“小而美”的乡村活动增强乡村的活力?江苏某县级市举办“村跑”,虽然不像贵州“村超”那么轰动,但也是丰富乡村振兴案例库的一种样式。据媒体报道,这个市举办的一场场“村跑”活动,“村味”很浓,比赛路径串起村村美景,展示乡村新貌,推介特产美食,向参赛选手赠送时令农产品,“村跑”像一根彩带,连接着为乡村增人气、为城市添烟火气、为城乡居民增加生活乐趣的效能。“村跑”活动吸引了更多的人到乡村休闲度假,为乡村增加了生气和生动,也增加了生意,让乡村的新鲜空气、新鲜农副产品增值,一些选手和游客打算到村里兴办钓鱼、采摘等商务活动,“村跑”这类充满乡村活力的活动给了游客到乡村游玩难以拒绝的理由。

  这个案例的启示就是,不一定要像网红事件那样声势浩大,微活动、小而美,容易启动,容易组织,对能力和实力都一般的乡村,更具有推广性。增强乡村活力,展示乡村形象,需要多组织“村跑”这样的小微活动提升人们到乡村的号召力、动员力。贵州榕江县县长徐勃说,“村超”体现了群众首创精神和人民力量,发展靠群众,群众靠发动,发动靠活动,活动靠带动。“村跑”的意义也在于此。

  浙江 招聘“全球合伙人”

  第三个案例:乡村如何更有吸引力地招引青年人才?这些年来,很多乡村的人才主要是就地取材,向上求助,在党政系统中调配,但实践证明,这样很难引来市场化人才,乡村经常处于人才饥渴状态。从开放的视角,突破地域性,全方位求人才,乡村也可以人才济济。

  浙江某著名村推行的“全球合伙人”计划,就是一种全新的思路。据媒体报道,2022年7月,这个村推出招聘“全球合伙人”计划,携手周边乡镇24个村,在研学教育、数字经济、文化创意、绿色金融、零碳科技、乡村旅游等领域,招聘相关人才。目前已经招引了几十家成长型数创企业、优秀企业团队和全球合伙人团队,入驻的青年人才超过600名。浙江这个著名村所在县为招引青年人才,相关政策聚焦人才的全生命周期,让人才“一听就心动、一看就行动、一来就感动”,为乡村如何招引人才提供了更开阔的视角。

  振兴启示

  这些案例再一次证明事在人为的道理。一个“三无村”也可以走上振兴之路,“微活动”“小而美”正是乡村活动常态化的基本形态,缺人才但会借力、会策划,人才就不再是瓶颈。因此,深刻地认识自己所在的乡村和环境,有梦想、有干劲,把诗意变成创意,相信行动的力量,乡村振兴的道路会越走越宽敞。

  这些案例给我们的进一步启示是:越来越多的人清醒地认识到,乡村振兴最大的资源和财富就是农耕文化传统。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乡村文化传统似乎被认为就是落后、障碍,就是贫穷的根源,挖掉穷根就是毁掉传统,这确实是莫大的误解。好在十八大以来特别强调文化自信,那种蔑视农耕文化传统的错误观念不断得到纠正,更多的地区和乡村懂得了乡村传统的财富意义、文化意义和创新意义。有学者指出,传统不应该成为创造的枷锁,传统不是导游口中的解说词,而是地方乡村的最大动力,传统不属于过去,只有被重塑过的每个瞬间才是鲜活的,因此,传统就是创造本身。

  乡村的产业,可以是过去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也可以是思维拓展后重新定义的所有东西,农业的“六次产业”就是思维突破后的成果,浙江某著名县的全域旅游观念也是这种思维的产物。据媒体报道,这个县正在打造“县域大景区”的五大观念:“资源观”,全域旅游把各种非物质文化资源、社会资源、产业资源都变成重要的旅游资源;“空间观”,让游客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形成承接旅游产业的全域延展的空间;“产品观”,从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变,为游客提供多元化、多层次、创新性的文旅体验产品;“产业观”,向旅游+农业、旅游+文化、旅游+健身等转变,无业不游;“主体观”,集聚各方力量,在全社会形成发展文旅的氛围。(作者来自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89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