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

首页>地方频道>湖州>要闻

湖州丨改革先锋鲍新民:这条路 余村算是走对了!

  原题:

  改革七先锋丨鲍新民:这条路 余村算是走对了!

  浙江在线1月14日讯 一个山里的农民,能成什么大事?

  的确,连鲍新民自己都说:“我就是个普通农民,只能巡巡山,看看林。”

  去北京领“改革先锋”奖,已是20多天前的事了。生活归于平静,每天清晨,鲍新民依然会沿着村里新修的“两山”绿道,去看那片苍翠绵延的竹林,还有林下蓬勃生长的中草药作物。“两个小时走下来,浑身热乎乎的!”面对记者,他搓了搓手,羞涩一笑。

  鲍新民虽然不是什么声名显赫的风云人物,但只要提及,他曾当过安吉天荒坪镇余村的党支部书记,许多人又会异口同声地说道:“哦,就是他啊,真了不起!”

W020190114248382197213.jpg

2018年12月21日,鲍新民领奖回来后与村民分享心得体会。 夏鹏飞 摄

  “这么大的压力谁扛得牢?他顶住了”

  ——前村主任陈长法

  都说时势造英雄,这话放在鲍新民身上,再合适不过。

  在村两委办公楼内,记者遇到前来办事的陈长法。同样都当过村干部,但陈长法任村主任时,恰是余村人“富得流油”的时候。“1985年,我们村又新开了两个石矿,办了一处水泥厂,大家赚钱的劲头足啊。”他说,当时,石矿就是余村人的金饭碗。

  但是,18年后,担任村主任的鲍新民,却得亲手砸掉这只金饭碗。

  “开矿挣钱血债太多,而且严重破坏环境,吃的是子孙饭,不长久!”如今73岁的陈长法忆起当年,历历在目,“当时,开山炸死人、石头压伤人是常事;活着的人虽然赚了钱,却整天生活在石灰与烟雾中……”

  2003年、2004年,在我省建设“生态省”和安吉实施“生态立县”战略的背景下,余村壮士断腕,一举关停所有矿山和水泥厂、石灰窑。这意味着,大家走了20多年的开矿致富路,不能再走下去了。当时,很多村民想不通,很怨愤,认为关停石矿,老百姓就没饭吃了。各方压力,排山倒海地向村干部们袭来。

  “最难熬的,是关停矿山后的那一年。”鲍新民说,余村人富裕惯了,但到2004年底,村民人均年收入骤减数千元,集体经济也从300多万元跌到20多万元,“没了矿山,余村人怎么办?花了几万元买的拖拉机,要扔掉么?人人来责问,我也很苦恼。”

  1992年就当村主任的鲍新民,觉得从来没有这么艰难过。他向来不善言语,心里郁闷时,话语就更少了。村里有棵老银杏树,愁得不行时,他就站在树前沉思。一时间,白头发冒出来了。

  陈长法指指鲍新民,对记者说:“这种压力,谁扛得牢?但他顶住了!”

  “在余村发展的关键节点,他起到带头人的作用”

  ——村主任俞小平

  历史的意义,往往要回头看,才会更清晰。那时余村人的纠结,亦映射着浙江的发展之变。

  迈入新世纪后,作为经济大省,浙江率先遭遇“成长的烦恼”,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为此,2003年,省委确立“八八战略”,明确要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一首绿色发展的序曲,开始在浙江大地谱写。

  关停风波过后的余村,表面虽然平静,但村民心中关于新生计的诘问,从来没有消停过。“那时,谁敢当这个村支书?”陈长法说。但2005年5月,老实肯干、一心为民的鲍新民,却接下了这个烫手山芋。“傻是傻了点,但总得有人挑担子。”鲍新民低声说。

  转折,发生在3个月后的8月15日。“习近平同志来得真及时!他一句话,就为余村发展定下调子,我们再也不必瞻前顾后了。”说起这,鲍新民的声调明显高了几度,“他听我汇报了余村主动关停复绿矿山的做法后,立即肯定道,‘你们下决心关掉矿山,这是高明之举!过去我们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实际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W020190114248382264107.jpg

安吉余村 夏鹏飞 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点醒了余村人。此后,鲍新民自信多了。他带领全村人民,一边悉心呵护绿水青山,提升村庄环境,发展乡村旅游业;一边兴办集体企业,鼓励村民开办竹凉席、转椅等家庭作坊。很快,勤劳的余村人走出迷茫,踏上了新的创业大道。

  “当时还没绿色发展的说法,现在想来,余村这些年的探索,就是绿色发展。”鲍新民露出了一丝自豪的笑容。

  现任村主任俞小平对记者说:“在余村发展的关键节点,鲍书记起到了带头人的作用,把村庄引领到绿色发展的道路上来。全村人民都很感激他、信赖他!”

  “只要认定的事,他就会闷头做下去”

  ——侄女鲍露敏

  连日阴雨,竹林雨雾弥漫,仿若仙境。在竹林间巡查的鲍新民,时不时停下脚步、弯下腰来,看看林下种的200多种中药材。

  “2011年,两届村支书当满后,我就主动提出不当了。主要是余村到了全新的发展阶段,需要更有文化、精力和思路的年轻人来担当。”鲍新民说。

  更意外的是,两年多前,鲍新民又辞去镇农办的工作,加入镇集体所属的天林服务总公司,成为一名林业管理员。

  目前,“天林”已流转入镇里的1.5万亩山林,其中余村的就有6000多亩,并已发展林下经济500多亩,而他恰好负责余村山林的管理。“很踏实,因为能更近距离地守护余村的绿水青山了。”他说。

  “我伯伯是个很实在的人,从来没有花言巧语,但只要他认定的事,就一定会闷头做下去。”25岁的侄女鲍露敏说。

  13年来,包括鲍新民在内的历届村干部,牢记习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嘱托,一任接着一任干,不断开辟余村绿色发展的新境界。

  2015年,他们再次下定决心,关停存在污染隐患的工业企业和家庭作坊。只是这一次,余村人再也不纠结了。绿色发展理念,早已根植于他们的内心。

  而鲍新民和全村人悉心守护的这片“绿水青山”,正源源不断地转化为“金山银山”。

W020190114248382314679.jpg

鲍新民在查看林下的中草药作物。 记者 倪雁强 摄

  【浙江新闻+】

  深一度——

  为绿色发展的领头雁们点赞

  宁波大学校长 沈满洪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表彰了100位“改革先锋”,曾当过两届村支书的鲍新民,便是其中之一。

  表彰的是一个“鲍新民”,代表的,却是中国大地上,千千万万个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鲍新民们”。

  之所以要表彰“鲍新民们”,这是因为:

  第一,他们带头实现发展观念的转变,从“只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转向“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再转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第二,他们带头实现村级经济的绿色转型,努力实现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从追求“GDP”转向追求“绿色GDP”,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把生态产品转化为绿色福利;

  第三,他们带头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从保障生态环境安全需要提升到保障生态环境审美需要,从生态乡村建设上升到美丽乡村建设,让美丽经济、美丽环境既造福村民又造福游客。

  无论是经济社会发展还是生态文明建设,村级社区都是十分重要的最基层单元。建设美丽乡村,既要村民的共同参与,更离不开“鲍新民们”的“领头雁”作用。我们在为改革开放中涌现出来的企业家、科学家点赞的同时,同样应该为鲍新民之类的“小人物”点赞,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领头雁们”点赞!

  那些浙江的鲍新民们

  天台后岸村陈文云:

  不卖石头卖风景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金晨 通讯员 陆最

  隆冬时节,走入天台县街头镇后岸村,三面青山环抱,始丰溪穿村而过,宛若世外桃源。

  正逢周末,游人如织,村党支部书记陈文云戴着红袖章,穿梭在村道上例行巡查。“村里农家乐总数已达77家,全年接待游客量突破百万人次……”这个数字,陈文云牢记于心。

  后岸村,曾以采石矿名闻四方。打石板赚了钱不假,有人却因此患上“石肺病”,痛苦不堪。“以钱换命,不值得!”2007年,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后,陈文云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关闭石矿。

  生计没了怎么办?环顾四周,这里曾是诗僧寒山子隐居地,前面还有“十里铁甲龙”的石壁景观,陈文云心想,不妨将农房改造与乡村旅游紧密结合,打造宜居宜游的美丽村庄!于是,后岸村决定“卖风景”。

  如今,后岸村环境清幽秀丽,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乡村旅游业发展如火如荼。

  徜徉在村道上,投资3000多万元、涉及3个村庄的凡花小筑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施工中;投资2000余万元的小火车项目,将连接后岸、寒岩等3个村,拉动整个区块发展。看着眼前忙碌的景象,陈文云喜不自禁。

  从卖石头到卖风景,眼光超前的陈文云,带领后岸村民,创造了一个绿色发展的奇迹。

  淳安下姜村姜银祥:

  潜心追梦绿富美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刘健 通讯员 方琳

  冬日的下姜村,一尘不染的石板路上,游客们穿梭不停。村两委办公楼前,67岁的姜银祥忙着推介地瓜干。

  当过28年村党支部书记的姜银祥,见证了下姜村从“脏乱差”到“绿富美”的蝶变。而今,他退休不退岗,始终冲在绿色发展的第一线。眼看2018年全村接待游客破40万人次,一道新命题又摆在面前:如何实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碧波荡漾的凤林港畔,不时有游客扎堆拍照。姜银祥坦言,生态环境是下姜村最大的优势,但不断井喷的游客数量,也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2018年以来,下姜村不断推进精细化管理,比如,在导游培训课程新增生态课,所有民宿和农家乐安装“隔油器”……

  拿起一袋印有“下姜村”商标的地瓜干,姜银祥的表情突然严肃起来。“虽然生态保护不断升级,但‘不搞大开发’不代表不发展,而要通过高质量发展,帮助村民增收。”姜银祥补充道,为实现这个目标,一方面,村里推动普通民宿提标升级;另一方面,发展高效益林下经济,引入专业公司,对山货进行质量把控和统一包装。

  未来的下姜村怎么发展?在姜银祥眼里,归根结底,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实现保护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缙云笕川村施颂勤:

  种出花海种出金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杨世丹 通讯员 刘斌 章如意

  这几日,缙云县新建镇笕川村党支部书记施颂勤,一直忙着和村民们商讨建设香菇市场的事情。不久前,厦门一家生物科技公司与笕川村签订了土地租赁协议。未来,这里将成为新建镇最大的农产品深加工生产基地。

  曾经,笕川村以种香菇、养鸡鸭为主,村中时常污水横流、臭气熏天。2014年以来,施颂勤带领村两委干部和党员们,齐心协力治理污水,引活水进村,建设景观水道,让村庄展露新颜。

  2016年,村集体又从村民手中流转500多亩土地,邀请知名设计师打造花海,并引入全省第一条环花海观光休闲小火车。鲜花绽放时,每天游客量达3万多人次。花草打理、景区管理,给留守村民带来就业岗位;络绎不绝的游客,还带动了农家乐和民宿的发展。

  近两年,村里鼓励大学生回乡发展电子商务,目前全村已吸引60多名大学生返乡,创出260多家农村电商,2018年实现年销售额1.1亿元。同时,村里还大力推进光伏助困入户项目,让低收入家庭年增收1500多元。

  他说,这几年笕川村越来越漂亮,村民增收渠道越来越多。接下来,笕川村还要携手周围7个经济薄弱村,共同发展绿色经济,争当绿色发展先行者。

  浦江建光村陈荣贵:

  告别水晶眼界宽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张姮 通讯员 陈昭君

  已有数月,浦江县大畈乡建光村党支部书记陈荣贵,每天都要去村里查看古建筑修复的进展。

  建光村作为浦江曾经的水晶产业发源地之一,一度污染严重。2013年以来,在他的带领下,村庄大力开展“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关停水晶加工作坊,实施垃圾分类,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了从“脏乱差”到“洁净美”的转变,生态红利也逐渐显现。

  如今的建光村山清水秀,被评为浙江省美丽乡村3A级景区村庄。村里还成立旅游公司,于2018年10月开始对外出售门票,到去年底已累计产生40余万元门票收入;村民人均收入达2.6万元左右。

  绿色发展的脚步一旦开始,就不会停歇。陈荣贵指着大方伯祠堂说,2018年下半年,镇里已将这间老屋统一收储,总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并投入1000多万元进行修复,预计正月里就能接待游客。

  除了古建筑修复,该村土特产手工面的销量,从2017年的150万元提升到了2018年的200余万元。村民们开办的民宿,节假日一房难求。

  陈荣贵表示,2019年,他们要继续加快农家乐、民宿发展,打造一批更有质量的民宿;完善和提升景点的基础设施,丰富休闲项目的配套,真正把游客留在村中。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0709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