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

首页>地方频道>湖州>要闻

湖州丨绿水青山 兄弟同行

  原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吉余村提出“两山”理念15年来,践行者队伍迅速壮大。

  黄杜村,距离余村30公里,坚守、转化和共享的一路上,留下了与余村相同的绿色足迹——

  绿水青山 兄弟同行

11.jpg

空中俯瞰中国安吉白茶第一村——溪龙乡黄杜村。全村坐拥万亩的绿色茶园,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绿色银行。

  4月19日,谷雨。

  “谷雨前,采茶忙,谷雨之后不采茶”。

  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的茶农,终于能歇歇了。刚过去的采摘期,虽然受到天气和疫情的影响,但这份延续10多年的“绿色收入”依旧丰厚。

  在村“两委”办公室,村党总支书记盛阿伟收拾住激动的心情,又一次陷入深思。3月29日至4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其间曾三次提及黄杜党员捐苗扶贫工作,并对包产包销扶贫茶的做法给予肯定。

  “牵心挂念,让我们备受鼓舞。谆谆嘱托,也让我们感同身受。”盛阿伟说,3月30日,总书记再访余村时,嘱咐乡亲们坚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保护好生态前提下,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把生态效益更好转化为经济效益。“这也正是黄杜未来的方向。”

  “回望来时,我们和余村犹如兄弟。”盛阿伟感慨,从始终如一的坚守到不断创新的转化,再到经验成果的共享,“两山”路上,兄弟一直同行。

  同一份绿色坚守

  余村印象:曾经的余村,通过炸山开矿脱贫致富,但他们也为此付出了生态代价。从2001年起,余村逐步关停所有矿山,开始绿色的坚守,目前植被覆盖率高达96%,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

  采摘结束,黄杜村茶农盛志勇仍时常上山。“修剪枝叶、预防病虫害、施肥,这些事做到位了,来年的收成会更好。”盛志勇说,他的肥料是用大豆油炸的有机肥,每亩因此增加千元左右成本。

  盛志勇很清楚,这钱不能省,把地养肥了,生态保护好了,日子才能过好。

  上世纪90年代初,黄杜村还是安吉县有名的贫困村。用老书记盛阿林的话讲“一半村民照明靠点蜡,娶进门的媳妇都要逃回娘家”。

  因为白茶苗培育技术的突破,黄杜村迎来了机会。这里的土壤、海拔高度、天气、降雨量等最适合安吉白茶生长。在盛阿林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黄杜人走上白茶致富之路。

  2003年,黄杜村村民人均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当年4月9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来到该村茶园基地调研,肯定了村里发展白茶产业的做法,并提出“一片叶子成就了一方产业,富了一方百姓”。

  正当黄杜村意气风发之时,一场关于“多”与“好”的激辩展开了。

  “当时,很多村民都希望扩大白茶种植面积。但乡里、村里觉得,开发不能盲目,白茶种得多不代表种得好。”盛阿伟说,能赚钱却不让多种,不少村民心里有想法,这场争论延续了1年多。

  结论出现在2005年。当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余村首次提出“两山”理念,终于让黄杜村所有人达成共识,安吉白茶要向绿色和品牌要效益。

  “采摘时间不能早一天,不能晚一天,叶片也几乎要同等大小。”在黄杜村大山坞茶场,四周种植着水杉树,还套种桂花树。总经理盛勇成说,“我们采用生态茶园的管理方式,这都是好茶诞生的保障。”

  在绿色理念的引领下,安吉县以黄杜村为代表,打造安吉白茶公用品牌,41.64亿元的价值已连续十一年跻身全国十强,成为最具品牌传播力的中国茶类区域公用品牌。

  黄杜村严控茶园种植总量,力推生态种植,对生态进行修复,在茶园当中夹种树木,并用树木对景观进行点缀,让不同的树种,给不同季节的茶园带来不同的颜色。同时,实行统防统治,降低农药使用,保证安吉白茶的品质。

  因为坚守绿色,“中国白茶第一村”的称号更加实至名归。

  同一条转化路径

  余村印象:唤回绿水青山的余村,通过发展休闲旅游业,找到了“两山”转化的路径。如今,村里办起了50多家农家乐,2019年,全村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796亿元,农民人均收入49598元。

  连绵起伏的群山很美,清香四溢的茶园也不逊色。同样拥有绿色资本的黄杜,想和余村一样找到更多的“转化”通道。

  上周末,早早预约好房间的上海客人杨文琴带着家人,来到位于黄杜村万亩茶园的帐篷客度假酒店。酒店营销负责人洪昊早已等在大厅,“这是我们的老客人,早上就发微信说今天过来。”

  自2014年正式营业以来,凭借良好的生态环境、别致的帐篷造型,酒店生意一直红火。“其实,落户黄杜村之前,酒店地址定在了其他地方,是这里的好山好水好茶园让我们改变了主意。”洪昊说,事实证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除了住宿和餐饮,酒店还依托生态推出了文创产品。由周边农户主供的笋干、白茶和土鸡蛋,经由酒店包装,摇身一变成为了“帐篷客三宝”,一年销售占酒店全部销售四成以上。村民李全顺是供货大户,他乐滋滋地说:“仅靠这三样土特产,每年就能收入过百万。”

  从卖茶叶转向卖风景,进而卖文化,黄杜村在阔步前进。眼下,总投资60亿元的“中国安吉白茶小镇”在溪龙乡启动建设,黄杜村又迎来了全域开发的契机。

  除此之外,“白茶飘香”精品观光带整体提升项目也将于下月完工。该观光带通过纵横游线的打造,串联黄杜、鲁家等精品村观光路线,带动周边区域的村庄经营和产业发展。“村民们都期待着旅游业兴起。”溪龙乡党委委员张贤说,黄杜茶产业“接二连三”的好消息接踵而至。

  2019年,黄杜村村集体经济收入291万元,村民人均收入4.91万元。

  “余村和黄杜是两个很典型的案例。”湖州师范学院“两山”理念研究院研究员周建华说,余村夺回生态优势后,休闲旅游经济兴起,黄杜通过打“茶叶牌”发展休闲旅游。看似方式不同,实则是同一条“两山”转化路径。“余村和黄杜的‘两山’路,殊途同归。”

  同一种共享担当

  余村印象:让理念走出去,余村老书记鲍新民和潘文革170余次外出讲课,传授绿色发展经验。把村庄当课堂,仅2019年就有8000多批次的考察团来到余村考察学习。从江苏泗洪到安徽旌德,从福建长汀到贵州乌当,全国200多个村庄因为余村的共享,走上了“两山”之路。

  今年,贵州省普安县实现了全县脱贫摘帽。多次赶赴当地进行技术指导的盛志勇倍感自豪,“先富帮后富,携手奔小康,我们一定会做好!”

  时针拨回到2018年,溪龙乡召开了千人干群大会,讨论着“我们有今天,靠谁?我们富裕了,该做什么?”。“黄杜坚定走‘两山’之路脱贫致富了,是不是可以带领贫困地区一起致富?”盛阿伟起身发言。

  当年4月9日,黄杜村20名农民党员联名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提出愿意捐赠1500万株茶苗帮助其他贫困地区困难群众脱贫致富。

  5月18日,总书记收到信后作出了重要指示,肯定黄杜村为党分忧、先富帮后富的精神,希望村民把帮扶困难群众这件事做实做好做出成效,带动更多人为脱贫攻坚贡献力量。

  带着总书记的殷切嘱托,黄杜村党员群众立即行动起来,分批将扶贫苗送往湖南省古丈县、四川省青川县和贵州省普安县、沿河县三省四县的3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

  两年时间,盛阿伟21次西行。“4个县的气候、土壤等各不相同,遇到的问题也比较多。但既然送了茶苗,就一定要种出成效。”盛阿伟说。自捐赠茶苗以来,以黄杜茶农为主力,安吉已累计派出技术人员42批275人次赴4个受捐地指导种植。

  “再苦再累也值。参与这件事的意义,我已经深刻感受到了。”盛志勇说,普安县一位谭姓的贫困户,其丈夫双腿残疾,两个孩子在上学,家庭极为困难。去年她靠着白茶园,收入就超3万元。今年初,家里还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现在再见到她,走路也抬头挺胸了。”

  目前,三省四县的扶贫苗全部完成首采。据国务院扶贫办预计,黄杜村千里送去的这片“金叶子”,今年将带动5800多名建档立卡贫困户顺利脱贫。

  “黄杜村送去的扶贫苗,起到的不仅是‘增收’的作用。”市委副秘书长、生态文明办主任何晓红说,在种植安吉白茶过程中,一种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乃至理念,都自然而然地输送到了欠发达地区。“余村、黄杜,正在用不同的方式,让‘两山’理念燎原。”

  “两山”路上,践行者众,同行者聚。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9529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