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

首页>地方频道>湖州>要闻

湖州全力打造长三角科创枢纽城市

  湖州日前出台了《关于加快实施人才强市创新强市首位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加快推动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

  据悉,该《意见》旨在深入实施人才强市创新强市首位战略,全力打造长三角科创枢纽城市,为湖州勇当绿色低碳发展的探路者、加快建设共同富裕绿色样本提供澎湃的人才创新动能。

  《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人才引领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的作用显著提升,“低成本创业之城、高品质生活之城”取得明显成效,长三角科创枢纽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全国人才创新创业理想城市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创新型城市、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排名进入全国前20位;到2030年,全国人才创新创业理想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高能级创新平台、行业头部企业、顶尖人才领军人才有力支撑高质量赶超发展,重点产业领域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产业自主创新效能得到有力提升;到2035年,全国人才创新创业理想城市全面建成,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持续推进,具有湖州辨识度的人才创新制度优势明显增强,湖州成为优秀人才向往地、人才改革先行地、人才生态样板地和科创平台集聚区、高新产业示范区、创新活力涌流区。

  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集聚高地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人才,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核心力量,也是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变量。要有能大展宏图的干事舞台,让人才和产业协同发展,才能最大程度释放引才聚才强磁场。为此,《意见》以打造最优人才生态圈为核心,为人才提供最硬核的政策、最广阔的舞台、最优质的服务。

  《意见》提出,要建设高端人才青睐之城,构筑青年人才友好之城。深入实施“鲲鹏行动”计划、“南太湖精英计划”和“南太湖特支计划”等人才工程,成立招商引才公司,开展产业链引才专项行动,力争到2025年,新引进领军型人才项目600个以上,其中顶尖领军人才200名。开辟专家举荐、薪酬认定、投资引才等“免评审”通道,符合条件人才可直接纳入市级人才工程。实施“南太湖学者”计划,以企业(研究院)与高校双聘模式引进紧缺急需专家100名。扩大长三角未来大会、湖州人大会等活动影响力,打造“永不落幕”人才活动品牌。优化“大学生招引高校直通车”机制,实施“东进南拓西联北扩中优”计划,力争到2025年与500所以上高校深化人才战略合作,新增城市定制班50个以上、新建大学生创业示范园10个以上,招引大学生来湖就业创业50万人左右。扩大“南太湖精英计划”“南太湖特支计划”遴选规模,新增额度全部用于青年人才。高校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的50%以上用于支持青年教师和青年科研人员。打响青年人才“来湖”品牌,深入实施“湖州博士双创新政”,吸引博士来湖就业创业5000名以上。

  《意见》明确提出,要厚植高技能人才培养沃土,加快构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队伍,通过政府搭台,为企业、学校牵线,靶向育人、用人。比如深入实施新时代湖州工匠培育工程,培养支持“湖州大工匠”50名、“湖州工匠”250名、“湖州乡村工匠”250名、“湖州青年工匠”1000名。进一步完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全力做大做强技师学院,争创万人技师学院1所。加大重点产业技能人才培养,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技能人才5万人以上、两大传统产业技能人才1万人以上。为了帮助企业精准育才,还鼓励领军企业和高校共建工程师联合培养基地,加快专业硕士、博士学位点布局。加快建设特色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引进和培养企业紧缺急需的工程师3000人以上。

  此外,《意见》还提出要壮大创新型湖商方阵。深化新生代企业家“311”领航计划,实施“双进双强”培养机制,将培育上市企业负责人30名、“双高”企业负责人100名,优秀新生代企业家队伍达到1000名、创新型湖商2000名以上。建立企业人才指数、创新指数评价制度,把人才密度、创新强度作为评价重要指标,给予配套政策倾斜。

  构筑高能级科创平台雁阵格局

  创新平台是科学技术走向产业化的重要通道。为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引擎,高效聚集运筹创新资源、持续催生创新动能、重塑城市竞争优势,以科技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意见》提出构筑高能级科创平台雁阵格局,重点实施“五谷丰登”计划,打造“一城一区”战略新支点,建设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北翼中心,发挥科技创新平台的牵引作用和筑基作用。大力发展“创谷”经济,以西塞科学谷为主平台,同步推进弁山云起谷、阳山时尚谷、顾渚画溪谷、莫干论剑谷等“创谷”建设,在好风景里布局新经济、集聚新人群。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落户方面实现突破,力争落地省级重点创新平台5家以上。大力发展“人才飞地”,在海内外布局飞地20个。聚焦湖州科技城建设,围绕“高铁城”“科技芯”“智汇谷”“梦工厂”战略定位,建成科创楼宇70万平方米以上,推动南太湖新区打造长三角创新创业新高地。聚焦长三角(湖州)产业合作区建设,引进3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00个,打造“长三角绿色智造中心”,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示范样本。把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北翼中心打造成为融通全省创新策源地的重要载体,加快建设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新引进“地理信息+”、人工智能等项目200个以上,集聚各类创新人才1万名以上,培育发展“地理信息+”超千亿产业集群,打造全球地理信息产业创新高地。

  同时,《意见》还提出深化“名校名院名所名企”引进计划,推动高校高水平发展。支持湖州师范学院创建湖州师范大学,打造成为教学科研型大学。加快湖州学院建设,推动成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支持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建成高水平技能型大学。推动知名高校院所、世界500强企业等来湖共建新型研发机构10家以上。积极对接海外知名高校,力争引进1所以上中外合作大学。到2025年,争创国家重点实验室1家,新增省级重点实验室5家以上、省级新型研发机构5家以上。

  构建绿色低碳产业创新集群

  《意见》为我市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谋划和制定了绿色产业发展的施工图。

  为聚焦产业发展重点,打造特色鲜明、布局合理、要素集聚的现代产业新体系,《意见》从提升高新园区亩均效益、推进科技企业“双倍增两转化”,实施研发投入“清零行动”,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等方面作了详细部署。力争到2025年,高新区R&D投入强度达到8%以上,高新企业数、高新产业投资和增加值占比达到全市60%,湖州莫干山国家高新区排名进入全国前50位,4家省级高新园区排名进入全省前20位。支持湖州现代物流装备高新园区争创国家级高新区。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2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5000家,“链主型”企业和“头部企业”达到10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等企业新增90家,企业牵头组建的创新联合体达到5家以上。扩大高新产业有效投资,高新项目入库数占工业投资项目总量的比重达到70%以上。新增人才科技企业上市10家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2.5%以上。引导企业建设各类研发平台,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率达到80%以上,研发机构设置率达到60%以上,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17件以上。实施重点科研攻关项目500项以上,取得填补国内空白、实现进口替代的标志性科技成果50项。实现科技成果转化落地500项以上,技术交易总额突破200亿元。

  此外,《意见》还提出开展科技人才助力共同富裕行动。推出科技惠民、才聚基层等共富班车,以科技特派员为载体,实施“百千万”工程。力争到2025年,引育乡村振兴“五类英才”1.5万人以上。大力推进省级以上农业科技园区提质增效,支持安吉创建国家农业高新产业示范区。完善“1+1+N”现代农业产学研联盟2.0版,打造省、市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10家以上。

  营造近悦远来人才创新生态

  人才聚,则事业兴。要为地方发展注入强大人才力量,需要聚集更多人才,尤其需要营造“近悦远来”的生态。为此,《意见》提出要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健全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

  同时,《意见》从强化政策、提升服务等方面入手,深入实施“湖九条”“湖十条”“人才新政4.0版”等政策,强化人才、科技、产业、金融和招商政策综合集成,在“金象金牛”企业评价、招商引资、“亩均论英雄”改革等工作中提高人才和科技指标权重。建立人才和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全市人才和科技投入年均增长15%以上,实行重大人才科技项目资助“一事一议、上不封顶”。实施来湖人才免费行、免费游、免费开办、住宿优惠等系列政策,统筹安排100万平方米以上人才安居房,推动人才基金、天使基金规模达到50亿元以上,打造长三角最有温度的“低成本创业之城”。建设未来人才社区10个、国际人才街区3个,引进国际医院、国际学校各1所以上,建设一批吸引青年人才的消费空间和时尚地标,打造长三角最有吸引力的“高品质生活之城”。完善人才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打造人才服务综合体、科技客厅5个以上、“人才之家”15家以上,引进培育人力资源服务机构400家以上。

  此外,《意见》提出了以数字化改革引领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升级“人才数字大脑”“科技大脑”,加速形成一批数字化改革制度性成果。健全以创新能力、实绩、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进一步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深化科研经费和人才经费管理机制改革,推行经费包干制。建强用好人才集团、科技集团,探索“先投后股”成果转化模式,支持民营企业创办科创园等载体。支持有条件的区县、高校等单位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加快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完善人才和科技工作容错免责机制。(徐佳威)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9784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