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的太湖南岸,满目是绿,满园春色。我们欣喜地发现,这座有着2300年历史的现代化城市,发展的底色更浓了。
回望湖州市第八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在湖州发展的新篇章里,生态文明建设为其增添了许多精彩的注脚。
2017年,成为全国唯一同时荣获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两项殊荣的地级市;
2018年,发布全国首个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地方标准;
2019年,成为全省首个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区全覆盖的地市;
2020年,在全省率先开展“两山银行”试点建设;
2021年,“无废指数”排名全省第一;
……
这可圈可点的一桩桩、一件件大事喜事,是湖州儿女逐绿路上的高光时刻,汇聚起了全面打响“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城市品牌的磅礴力量。
辉煌映照前行路。市第九次党代会召开在即,带着使命与荣耀,湖州正在勇当绿色低碳发展的探路者的道路上激情奔跑。
生态治理——握指成拳守护美
从2003年确定创建生态市目标以来,湖州市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生态理念渗透到了每一寸土地,也浇灌到了每个人的心里。在生态理念指引下,全市上下攥紧治理之拳,坚决打好以污染防治攻坚战为核心的生态治理之战。
修建河湖生态缓冲带、栽种“水下森林”、构建湿地植物群落……2021年以来,我市治水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正式启动“水韵湖城”行动,探索系统性、长效性治水新路径。
五年来,治水从大刀阔斧到精准修复,“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这一美景从梦想变成了现实。截至去年,我市已连续14年送清水入太湖,7年蝉联全省“五水共治”最高奖项大禹鼎,并成为全省第一批获金鼎的地市。
五年来,我市持续打响蓝天保卫战,全面推进能源、产业、运输和用地四大结构调整优化,积极开展PM2.5和臭氧“双控双减”,环境空气质量改善明显。2020年4月1日,全市首部大气污染防治规定发布实施,通过地方立法解决大气污染问题,2021年,又把大气颗粒物治理纳入市人大专项监督,在全市形成了大气污染防治齐抓共治格局,确保蓝天保卫战取得成效。
清水畅流,蓝天相伴。数据显示,市区PM2.5浓度从2017年的42微克/立方米下降至2021年的25微克/立方米,降幅40.5%,改善幅度排名全省第3;空气优良率从2017年的68.5%上升至2021年的84.4%,上升15.9个百分点,改善幅度排名全省第4。
生态文明建设迈入新时代,对生态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致力于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无废城市”建设便在这时应运而生。在我市各大景区,随处可见废旧木料“变身”装饰点;在学校,垃圾分类要进行“红黑榜”排名,孩子们最爱每天中午的“光盘”比赛;在企业,为实现无废排放,设备升级改造形成了赶超氛围……
五年来,我市深入推进实施281个“无废城市”细胞和91个无废载体建设,奋力打造全域无废市域样版。
生态治理守护了美丽环境,在美丽浙江考核中,我市连续九年获得优秀。全市生态环境满意度节节攀升,从2016年的77.12%上升到了2021年的87.24%。身边山水如画,百姓笑靥如花,成为了“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城市品牌最直白的宣传广告。
“两山”转化——生态红利全民享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拓宽“两山”转化通道,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
多年来,湖州市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不断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优势,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
农业与绿水青山最为亲近。五年来,我市依托绿水青山发展生态农业,成为了全国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市,乡村振兴综合评价、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平均发展水平均居全省第一,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摘得了全省“六连冠”。
五年时间,你的“朋友圈”发生了什么变化?借助生态优势和发展生态旅游的布局,吴兴区妙西镇的生态旅游在短短5年时间做大做强,许多“粉丝”慕名而来。生态小镇收获了美丽经济,小镇居民在家门口创业就业,乐享生态红利。
生态治理让人领略到了湖州的颜值,依托绿水青山发展乡村旅游,走出了一条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的湖州路径。2017年,全市旅游总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虽受疫情影响,但近两年旅游成绩单依旧亮眼,2020年,接待游客恢复率居全省第一。
与生态经济化相辅相成,经济生态化的生动故事也在不断上演。五年来,湖州市优存量、控增量,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对高耗能项目严格实行限批、缓批。污染企业不让来,进来企业不污染,我市经济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绿色发展指数连续三年位居全省前3位。
美丽经济越做越大,337万湖州人民在美丽家园乐享生态红利、践行绿色生活。
早在2017年,我市就发布了关于开展生活方式绿色化行动的实施意见。五年间,湖州出台全省首个制止餐饮浪费地方标准,在全省率先建立市级垃圾分类积分平台,在全国率先收编社会“铛铛师傅”,在全国率先实现全域公交纯电动化、一票制、移动支付“三个全覆盖”……绿色标尺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在加快建设共同富裕绿色样本道路上,全市上下追逐着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的“双绿”目标矢志不渝。
创新为要——绿色样本精雕琢
2021年全国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双碳”,中央有号召,湖州有行动。
这一年的年初,湖州在加速“减碳排”上推出创新之举,以能源大数据为依托,创新推出“能源碳效码”,把企业生产经营的用电、用气、用煤、用油等能耗数据,转换成碳排放量,再进行精准统计、分析和赋码,定为1至5级五个碳效等级,等级越高,碳效越低。
当年的最后一个月,湖州又有新“碳”索,在安吉交易了全国首批收储竹林碳汇。“竹林碳汇经‘两山银行’集中收储后再进行交易,这一模式开创了全国先河。”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竹林碳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周国模评价说,这不仅是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积极尝试,也拓宽了农村地区实现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作为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五年来,湖州在标准、制度、立法等方面不断探索创新,朝着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湖州经验的目标孜孜以求,以制度形式固化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精雕细琢共同富裕绿色样本。
“生态标准”湖州造。2017年,我市发布全国首个《生态文明标准体系编制指南》地方标准,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国家标准委批准创建的生态文明标准化示范区。2021年,又在全国率先发布“两山”转化地方标准,并启动省级标准立项工作。五年间,全市已制定发布生态文明建设标准近百项,其中国家标准10项,对照标准推动生态工作,更多“湖州”出现在了中国大地上。
长江经济带战略环评“三线一单”编制工作是落实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举措。作为浙江省唯一试点市,我市在2020年发布“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通过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利用上线“三线”约束,划定104个环境管控单元,并根据环境管控单元特征,提出针对性的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三线一单”管控为全市区域内资源开发、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城乡建设、重大项目选址等提供了重要依据,为绿色发展卡紧了标尺。
肩扛生态大旗,秉持着“没有走在前列也是一种风险”的紧迫感,我们将继续在绿色发展道路上阔步前行、翩跹起舞。相信,在未来五年,绿色定将成为这座品质之城最动人的色彩!(王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