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首页>地方频道>上海>要闻

传承江南记忆 记录时代生活 长三角地区青年写作者汇集上海 推动文学精品创作

  记者 施晨露

  江南既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文化符号。在当代语境下,江南地区与长三角区域大体重合。如果说历史传统、文化纽带造就了传统的诗意江南,那么在新时代江南文化视域下,青年作家如何传承历史记忆、记录现实生活就是一个重要命题。6月22日、23日,2024“长三角青年作家创作大会”在上海举办,汇聚长三角地区青年写作者,围绕当下长三角青年写作特点和特色,探讨“新时代江南文化视域下的青年写作”,共同推进长三角文学繁荣发展。

  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文学发展联盟应运而生。六年来,三省一市作协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共同打造区域一体化文学推广平台、创作平台、研究平台、培训平台,实现文学资源共享、文学平台共建、文学合作共赢,助力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上海是中国现当代文学重镇,上海文学界素有推出优秀青年作家的优良传承。2010年至今,六届“上海青年作家创作会议”获得良好的社会反响。上海作协党组书记马文运介绍,作为今年长三角文学发展联盟轮值主席,上海作协在业已成熟的上海青创会基础上,联合三省一市作协共同举办“长三角青年作家创作大会”,既是为促进长三角青年作家、评论家之间的交流互动,搭建高效平台,共同讨论创作得失,也是为提升长三角青年作家、评论家的认识水平和创作水平,共同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担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推动长三角文学精品创作。

  “长三角是中国的一片热土,对文学来说,长三角也是一片热土。”在中国作协副主席、评论家阎晶明看来,相较“江南”,“长三角”是一个更具当代色彩的概念,是改革开放的产物,“生活在长三角的作家,特别是青年作家,要书写发生在长三角地区的新故事。”

  “我的生活是从长三角开始的,在宜兴生活大半年,学木匠、做学徒,后来又在家乡崇明岛生活了七八年。尽管当时的生活艰苦乃至苦闷,文学和美好的感情、美好的人支撑了我。”作家赵丽宏与青年后辈分享,面临多变的时代,作为写作者应该有一些不变,“一是不能停止对文字的热爱、追求,不能停止阅读;二是热爱生活,真诚地面对自己、面对生活,写自己想写的文字。”

  “我们这个时代,人口流动性很强,地域文化彼此融合。我不是上海本地人,但因为学习和工作,在上海生活了十多年,上海对我而言,与其说是一个地域,不如说是一个象征。我从小喜欢阅读和写作,但在来上海之前,从没有想过自己能成为作家。从一个文学爱好者逐渐发展出自己的写作观,在上海,我得到了珍贵的鼓励。”青年作家、《收获》杂志编辑余静如说,“一个人如果能处在合适的位置上,做自己喜欢并且擅长的事情是莫大的幸运,而上海提供了这种可能性。”

  来自江苏扬州的青年作家汤成难回忆,“火车铁轨、机场改变了我生活的村庄。20年前,当我搭乘飞机,即将降落在村庄旁的机场时,在高空俯瞰大地,平原广阔,河流曲折。20年后,我再度从这个机场出发,在平原的上空俯瞰,此时,我的手机刚刚用AI完成一首歌的创作。一个全新的时代到来了,而具有江南地域特色的大地,仍然静静地匍匐在脚下。作为生活在文化意义上的江南作家,既要努力呈现出地域文化的滋养,也要勇敢地直面新时代。”

  “写作是向内挖掘的过程,难免有掏空自己的恐慌。我可以穿一条满是口袋的裤子,想要从中掏出一点东西,东西是自己的,但最终能够拿出什么,有时自己也觉得惊奇。”同样来自江苏的青年作家周于旸打了这个比方,“尤其到了这个时代,ChatGPT不断进化,以往写到人工智能,写到宇宙星空,通常会被划分为科幻小说,而现在,它们已经成为现实。迎面而来的新时代,考验我们的是能否拥有创作的敏锐。”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913
收藏
分享